雜誌PDF檔案下載
晚餐時間,隨便走進一個社區、大樓,幾乎都會聽到父母和小孩爭吵聲此起彼落。原本應該是全世界最親近的家人,為何常帶來最多的衝突和痛苦?當初因愛而結合的伴侶,為何生活了一段時間總會變了調?究竟是因彼此太過親近,還是因為陷入溝通的盲點? ●面對新世代,改變傳統教養觀 有人說,現在的小孩天不怕地不怕,你要跟他好好講,都不見得有用,再用以前那一套威權管教方式,很容易就會產生衝突。
人的個性千差萬別,大約可以分為二種:一是離群索居型,二是熱心為人型。前者孤芳自賞,不問人間事,追求個人或心靈的快樂,屬於解脫道行者,「只管自掃門前雪,莫管他人瓦上霜」,如中國的老子、莊子,佛教中的阿羅漢;後者古道熱腸,發光發熱,經國濟世,追求群體或現實的快樂,屬於菩薩道行者,「但願眾生得離苦,不為自己求安樂」,如中國的墨子、韓非子,佛教中的觀音菩薩、地藏菩薩。
前一段時間,家母不小心跌斷了手,到醫院住院手術治療。術後她因為骨頭打了鋼釘很不舒服,行動也很不方便,生活大小事,都需要旁人協助照料。她一直對我說:「很不好意思,很麻煩你。」我笑著安慰她:「不麻煩,請您別在意,媽媽您很勇敢的、很棒啊!」 人的一生其實就是生活在「相互麻煩」之中,我們一起在麻煩中解決事情,在麻煩與被麻煩中加深了彼此的情感,這就是生活!
候車處擠滿了假日出遊的家庭,我身旁是一對小兄弟,哥哥約5歲,弟弟約3歲,原本兩人打打鬧鬧,煞是可愛,突然,弟弟號啕大哭,說腳被哥哥踩到了,原本在滑手機的媽媽不分青紅皂白,立刻罵哥哥:「你怎麼老是愛欺負弟弟?」其實打鬧時踩一下,並不是故意的,照道理說也不至於痛到驚天動地,然而,弟弟有恃無恐的哭鬧,讓媽媽繼續怪罪哥哥,這時,不敢出聲的哥哥,嘴角下撇,透露出情緒訊息,他有委屈,但是媽媽沒發現。
坊間太多談靈性的書強調神通神祕,非一般人能夠領悟,也容易走入迷途。我也沒有神秘的靈性經驗,就我認為,靈性就是頭腦清明,能累積智慧,向內可以深度了解自己,向外能夠洞察世事人情,讓心靈獲得永恆的平靜與自由。 我自己靈性修養的學習重點,是把焦點放在自身的實做經驗上,努力培養自我覺察,避免身體語言的行為造成他人的傷害。
在全球化的工作職場裡,許多父母為了工作必須經常加班、出差,甚至派駐國外,常常苦於沒有時間陪伴孩子,擔心與孩子愈來愈疏遠。 不過即便父母親每天回家,但是因為工作忙碌,往往也沒有時間與心情和孩子談些內心的悄悄話,尤其當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後,父母與孩子的對話或許只剩下:「吃飯了沒?」「功課做完了嗎?」「還有沒有零用錢?」這些不關痛癢的話,我們也許不知道孩子現在正在關心什麼?
一個企業家朋友,疲憊的告訴我:「討厭與錢有關的事情,想要退休逃到國外遊學」,他疲憊的背後是生活的負擔,想要讓家人過更好的生活,卻喪失了自己的生活樂趣;更有無謂的擔憂,擔憂著錢財能不能守住?投資會不會失利?每一天都像活在高空的鋼索上,心驚膽顫。我知道他曾經大起大落過,所以面對現今的成功,便格外擔憂失敗;我了解他半百人生為別人而活的痛苦,但他就是拋不掉,所以他質疑我如何能安於不高的收入、過著中產
「老師,我出來了!」午後我接到一通來電。我教過的學生從土城少觀所被放出來,電話那端我可以感受到他重獲自由的喜悅。那個男孩今年十五歲,是個聰明的學生。「太好了!恭喜!你還好嗎?」「喔,還好,放假一天,明天要下中部三年。」
生命教育是教育體制內非常重要的一環,現今的學生常常接觸聲光影像,對傳統的紙本閱讀興致缺缺,但假如師長們可以善用影像,絕對會是推展生命教育的好幫手。MV(音樂影片)輕薄短小,結合歌詞文字與影像圖片,便是十分活潑的教學媒材,尤其流行歌曲的歌詞通俗易懂,讓人朗朗上口,加上影像的吸睛魅力,做為生命教育的教材相當合適。
活動快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