雜誌PDF檔案下載
也許所謂的幸福,就從自己走入群眾,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開始。當你摸索著怎麼走才能走出一條路,做了一些浪漫的事或愚蠢的事,這些看起來沒有實質利益,反而變成你最大的喜悅與滿足,剎那之間,你不僅享受到自己的孤獨,也實踐了心中所要的浪漫,這才是人生真正幸福與快樂啊! 如果你現在還很年輕,不妨把目光放遠,想想未來十年、二十年以後回頭看,是否曾經做過什麼可以感動別人或感動自己的事?你就應該知道現在該怎麼做。是不是能發現生活周遭的美?是否有好好享受自己孤獨的浪漫?其實人生有很多值得珍惜的地方,不管是一句話、一個人或是一道美食,甚至一個需要你幫助的人,他們都是在那剎那之間,成就並實踐了你的快樂。 所以你要怎麼去改變自己,去體會內在孤獨的浪漫,去尋找感動自己的浪漫,就可以去實踐想要的未來十年、二十年之後的幸福,而不會有遺憾了!(點文字看全文PDF)
她很有人緣,待人也溫柔得體,形象陽光開朗,吸引了不少男同學追求,但她內心卻暗潮洶湧,很謹慎小心地與眾多追求者保持距離,不允許自己與任何一位異性建立起超過「哥兒們」的親密關係! 「我覺得自己像隻貓,隨時監視著人們一舉一動!內心像是一座有很多扇窗戶的城堡,陽光啊、風啊、蝴蝶啊都可以進來,但只有一扇門,而且這扇門是從來不對外打開的,我不想讓外面的人進來!」 何以外表出眾,談吐得體,在同學、師長的印象中活躍開朗,善領導、有人緣的女大生,「內心世界」與「外在表現」反差會如此巨大呢?
想想我們身邊有多少人,因為從小學業優良,被編入所謂的前段班,或考上所謂的名校,大家預期將來可能是個人物,但在人海浮沉中,無法永遠站立在浪頭上,以前的光環便徒留詫異與遺憾。 在學校服務時,常有家長關心學校編班情形,我都會說:「我們學校只有菁英班及卓越班。」因為我認為,每個孩子都是璞玉,每個孩子都是我們該為國家栽培的未來菁英及卓越人才。 我常在朝會上說金牌學長的故事,並告訴孩子:你讀甚麼班或是考上甚麼學校,都無法保證你將來的成就,只有你自己,才可以決定你的將來。(點文字看全文PDF)
身為一名老師、一個爸爸,我觀察現今的家庭互動,看到許多隱藏其中難以辨識的教養盲點。而這些教養盲點,往往造成親子之間的衝突,也將孩子從我們身旁愈推愈遠。 盲點之一:我們常把打罵當成教養,以立即且大聲喝止的責罵,來表達我們內心的擔憂。可是這樣會讓孩子不自覺模仿大人的責罵姿態,變得情緒不穩定、暴力傾向、過度憂傷等,這些都是打罵教育的產物。但是打罵的效果有限,而孩子也會變得更加難以管教。 盲點之二:和孩子談條件,這是一件極危險的事。做一件家事多少錢、考一百分拿一百元,把孩子喜歡做的、本來會感到心靈滿足的主動性,全與獎賞畫上了等號。經常的談條件,有一天會失靈,因為孩子想要的欲望更難以被滿足,親子間多了更多的不耐煩與怨懟。 盲點之三:以為孩子什麼都不會,習慣在責罵孩子後,又接手幫他們擦屁股善後。當孩子們的主動性被動輒責罵破壞了,他寧願假裝什麼都不會,待在原地,等著父母前來救援,爸媽們更放不了手了。 盲點之四:用3C養小孩,只希望孩子不吵鬧。在現代生活中日常隨處可見,同桌親子間不互動,各自玩手機、平板的畫面,著實令人怵目驚心。要知道,與孩子的溝通習慣,需要從小在每一次互動中建立起。若在該開口聊天時,親子間彼此靜默無語,孩子長大後就索性封閉了溝通的大門。 盲點之五:忽略孩子的心意。孩子總會有想拿出好表現的時候,一旦受到嘲笑或指責,熱切的心意被抹殺後,於是乾脆兩手一攤,裝作什麼都不會、什麼也不想做。 盲點之六:把孩子的學業成績或好表現,當成爸媽的驕傲。這些孩子承受著父母高度的壓力,一心一意渴望贏得關愛的眼神,但在始終達不到父母的高標準後,開始會出現自我放棄、冷漠、或恐懼的種種衍生問題。教書多年來,看到太多這類孩子受苦;有的孩子拿到考卷就渾身發抖或哭泣,有的孩子變得冷漠,只在乎成績不在乎其他事物;許多孩子內心隱藏著很大的恐懼,經常吐露出想自殺的念頭;也有孩子告訴我,他在等待時機逃離家庭……(點文字看全文PDF)
我想:不論在生命中的哪一階段,支持與陪伴都是人最需要的。即使處於荒島,因為有了美好的記憶,陪伴支持著我們,我們終將能勇氣十足的離開荒島,划向生命的美好旅程。(點文字看全文PDF)
孩子的成長有其順序和節奏,以青少年為例,他們面對人生各階段的發展任務,大致有以下九項:一、接受自己的身體及所扮演的性別角色。二、與年齡相近的異性建立關係。三、情緒上不再依賴父母或其他人。四、建立經濟獨立的信心。五、擇業與就業的準備。六、發展公民能力所需的智慧與概念。七、發展對社會負責的行為。八、結婚與家庭生活的準備。九、建立適應科學文明的意識價值。其中任何一個發展任務沒完成,都會影響孩子的成長,當發現發展過程太慢或停滯,就要趕快修補或介入輔導。 孩子依附著父母成長,產生依賴關係,成長後他會把這種依賴狀態複製到自己的人際關係中,形成一輩子的影響。所以你要了解你的孩子是屬於以下哪一種依賴型態: 「安全依賴」型的孩子會認為自己有價值,而別人也是值得接納、信任的;容易建立或維持親密的關係,與人相處融洽。「焦慮依賴」型的則對自我常持否定態度,對別人卻是正向的肯定,總覺得別人意見比自己好,需要別人的肯定才能自我肯定,人際關係比較拘謹,但是喜歡幫助別人,也喜歡獲得別人的讚美。 「逃避依賴」型的孩子會覺得自己不受歡迎,對人也持負向的態度,覺得別人都是不能信賴、不可靠的;不願意親近別人以免被拒絕,因而人際關係較疏離。 至於「排除依賴」型的孩子有正向自我概念,覺得自己很好,卻拒絕別人,認為別人是不值得信任的,人際關係中偏好獨立,喜歡一個人自由自在,不喜歡依賴別人,也不喜歡做太多自我表露。(點文字看全文PDF)
哈佛大學對於社會成功人士的研究,發現擁有家庭溫暖和愛的孩子,將來在社會上比較容易成功。雖然多數父母都說自己深愛著孩子,但豐富的金錢和生活物質的提供並不是愛,在同一棟房子裡,各自看著電視節目不是愛,各自玩著電腦遊戲不是愛,各自做著自己的事情並不是愛,家人沒有互動和交流,那肯定不是愛。 在一起,就是愛的起點,在一起做些什麼,就是愛的加溫。親子之間需要互動,讓情感交流,做父母的千萬不要因為自己工作忙碌,忘了家庭,忘了家人,更不要因為怕打擾孩子讀書、考試,取消了家庭活動,減少了家人互動,以為是愛孩子,是為孩子好,反而讓家庭成了冰冷的旅館,讓家人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。(點文字看全文PDF)
人生哪有不必經營就會圓滿的?我一直認為「煉」很重要。鑽石發光發亮,它的本質只是碳化物,人人是人,有心、無心差別很大。拍照也要用心的經營、實踐,才能創造佳作。拍得一張成功的作品,可以讓人高興很久,人生也該為自己的善行、美德而時時快樂。 老天賜給大家的,人人不一樣,所以不必羨慕別人。幸福美滿來自於懂得享用自己所擁有的,而非追求自己所欠缺的。物質豐盛的人,或許精神上失去了很多;物質精神表面不缺,或許肉體卻為痼疾所苦。看開、放下,享受既有的,不隨眾起舞,潮流自然被智慧抹平。(點文字看全文PDF)
105年大事記(點文字看全文PDF)
愛心捐款單(點文字看內容PDF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