雜誌PDF檔案下載
許多父母在孩子提出質疑時,常感到面子掛不住、氣得跺腳,斥責孩子態度差、不尊重長輩、自以為是,用權威來鎮壓他。但是被問到孩子說了什麼?說的有沒有道理?卻是一臉茫然,因為他們聽不懂或根本沒在聽孩子講話。多可惜啊!孩子想發表自己的高見,你可能是全世界他第一個想分享的人,千萬別因面子問題,而錯失了這份榮幸。 切記,大人聽不懂孩子的「胡思亂想」,或許只是舊世代舊腦袋無法理解新世代的新思維,但價值觀會改變,認不認同是一回事,「願聞其詳」的謙虛態度和身教才是重點。虛心傾聽孩子,他們會用新時代的思維,為大人觀念上的「三寸金蓮」鬆綁。 即使你已擁有專業知識也不等於懂得全世界,越是擁有自己的專業領域的父母,越是要謙虛,因為你走過的人生之路,未必適合孩子,更不能強迫孩子為你完成當年的未竟心願。現代父母若能提供親子間安心交流的平台,雙方情感才得以拉近,知識庫才有機會更新、與時俱進!(點文字看全文PDF)
我慣常走的一條路,今日發現一株灌木,開出四瓣小黃花,午後秋風在陽光中吹來,小黃花挺精神打招呼,我訝異從未見過那株樹? 傍晚我在秋晚的風中,又經過那一條小路,沿途落滿水黃皮的小紫花,卻不見那一朵小黃花,我靠近細看了灌木,小黃花縮成絲捲了,躲著夜晚避著冷風。 灌木早已在路上,我從未覺察小黃花,秋天落花落葉於途,風裡花香木味亦馨香,卻未覺察小黃花於途中。小黃花挺立四花瓣,捲縮身軀如含苞,都是絕美的姿態。 我聯想「覺察不易」。(點文字看全文PDF)
孩子獨立的歷程,從出生就開始。先是身體控制、生活自理,接下來展開精神上的獨立。三歲以前的孩子先建立安全感,才能放心追求獨立;國小學生自主思考層面少,主要是生活上的自理訓練;青少年階段,生活獨立,放手讓孩子自主;大學時期,離家獨立。 可從下列三個面向去檢視獨立的能力: 生存──能照顧自己的食衣住行,包含是否願意去工讀。 生活──會不會安排有意義的生活,包含工作、休閒、學習和人際互動等,並且能夠自我負責。 自我實現──對自己的生命有覺察,開始思考學業及職涯。(點文字看全文PDF)
這些年來我建構了一套生活哲學,明確的知道人生有最重要的四個「要」,而且堅定奉行。 「必要」的事大約只有一件,它叫命,沒錢保證死不了,但沒有呼吸一定活不了,證明呼吸比錢更為值錢。 「該要」的有兩件:時間與健康。沒有時間用不了錢;沒有健康,錢容易叫做冥紙,證明時間與健康某種程度就是財富。 「想要」的必須符合實際。比方,賺了一筆大錢想買一個名牌包,這種想要叫理想;沒有幾個錢但想買名牌包,這種想要叫幻想;三餐都沒著落還想買個包,這叫妄想。 常相左右的叫做「需要」。哲學家相信,能活下來的唯一方法叫做吃,大約柴米油鹽醬醋茶就夠了,它叫需要,其實要的不會太多,若有不懂請問「顏回」,他能幫忙解答。 有人讚我是生活大師,令人受寵若驚,然而我從二十歲讀書,三十歲工作,四十歲便想著:人生要這麼過嗎?五十歲之後休閒一詞便入了鏡;人生下半場,不想這輩子只有工作,一半是自我覺醒,一半是認知體力有限,想把人生過得優雅。這些哲學誰教的?我想可能是爸爸。(點文字看全文PDF)
回顧這個學習經驗,發現真正「更新式」的學習是一種「蛻變」的歷程,想要學會一樣新的東西,務必要能真正「捨舊」!「捨舊」不是個技巧,而是「心法」。 我們對已擁有的很難捨掉,更何況是熟悉、自傲的「有」,也因如此「戀舊」的習性,就算想要灌入新的軟體,也會因空間不足而作罷。 因此,學習若是一種「蛻變」,即代表它是一種「質變」,必然會經歷不適應、不舒服的過程,而原本「學會」的「有」,既然已經是自己的一部分,就不用擔心會消失,如果它是有用的,自然會適時出現,滋養此刻新的學習,如同毛毛蟲結蛹到化為蝶,每個階段都是「捨」與「化」而得新生命的本然。 身處變化如此劇烈的「斷裂」時代,「學習」已成為日常的必要,尤其面對未知的「新」,更需要時時調整心靈空間,用類似全然相信的「臣服」心態,讓不同的觀念、知識、方法等新的學習有容身之處,如此,生命即能在持續更新中活得自在!(點文字看全文PDF)
隔週,我約了她的家長一起進諮商室,這是第二次見面,上一次是幾個月前他們帶孩子第一次來晤談時。這幾個月,我一直很「用力」地在孩子身上工作,以為孩子的狀況僅在她自己身上。 我們四個人在諮商室裡,我瞄了一下始終低著頭的孩子,故意跟她父母說:「這段時間以來,她的狀況一直沒改善,而且我覺得有退化的跡象。我想瞭解一下,這段時間以來她在家裡的互動狀況?家中有沒有發生什麼大事?」 兩人先是面面相覷,接著互相推託,要對方回答我的問題,隨著後續的談話,漸漸地開始出現互相指責,感覺得出來,他們試圖努力掩飾對彼此的「怨」,但大概是積怨已深、已久,那怨氣根本無法藏匿。 送走父母後,我獨留下孩子。「我覺得好丟臉,家裡吵不夠,連來這邊也要吵……」她低著頭說。「但比起看到他們分開,妳寧願看他們吵架,對吧?」她終於抬起頭來看我一眼,隨即又低下頭去,喃喃地吐了一句話:「如果不是因為我生病,他們早就離婚了!」我知道她沒說出口的話是「我好了,他們恐怕就真的散了!」 對這孩子來說,她的憂鬱症能維繫父母婚姻、維持家庭結構完整。她透過犧牲自己,用「讓自己生病」的方式,使父母有「一起救孩子」的共同目標,將兩個大人拉在一起,暫時不碰離婚這件事,滿足孩子對「爸媽還在一起,沒分開」的小小盼望。從事校園輔導工作近二十年來,這樣的劇碼,年年看到、不斷上演。(點文字看全文PDF)
如果溝通都是否定或批判的話語,「你下班回來能不能把鞋子擺進鞋櫃?」、「洗澡的時候小心一點,不要把地板弄得濕答答的。」、「不要一回家就看電視,你也幫忙做點家事?」這只會使對方更加防衛、不高興,無法改變他。 運用「三段式訊息溝通模式」溝通,可以讓對方的行為朝向你所希望的方向,它的句型是:「當你(事件)…,我覺得(情緒)/因為(理由)…。如果(方案)…」,這模式包含三個部分:指出具體的行為或事件;說出你對他這種行為的感受及希望他改變的理由;加入改善方案或詢問對方如何才能改善。 例如,孩子回家後沒有把鞋子放在鞋櫃裡,爸媽可以這麼說:「每當你回家的時候,都不把鞋子擺進鞋櫃裡,我覺得很困擾,不小心踢到就會跌倒。如果你能將鞋子放進鞋櫃,我會很感激你!」 如果是希望先生幫忙做家事,太太溫柔地說:「老公啊,看你回家後就癱在沙發上,上班一定很累,但家事很多,我也累了一天,如果你能幫忙倒垃圾,我會很感激你,你能幫忙嗎?」在你提出改善方案後,記得表達對他的感激,我相信對方會更樂意改變。(點文字看全文PDF)
協助孩子選擇職業有二個指標可以參考,第一是回應內心最浪漫的呼喚。想想孩子在成長過程中,對哪種人物典範會感動,對哪一類的故事或電影會反覆再看,這些會觸動他們內心的事物就是熱情之所在。我相信每個人對於不同行業的代表人物、喜好或感動的程度,一定是不一樣的,家長可以刻意挑選以不同職業為主角的小說或電影或連續劇,陪伴著孩子一起閱讀觀賞與討論。 第二個指標是最現實的條件,也就是讓孩子知道那個行業工作者24小時的生活作息,是否能接受這樣的生活型態,以避免孩子只看到那個行業光鮮亮麗的外表或是社會評價,不了解其背後必須付出的代價。有了這些初步的瞭解後,若能再進一步認識各行各業的人,找到會感動自己的人與職業時,那就更棒了! 若是一時還想不出真正喜歡做什麼,也沒關係,很多人甚至要到進入社會工作好一段時間後,才慢慢顯露出自己的天賦。不知想做什麼事時,只要把手邊該做的事確實地做好,把這個階段接觸到的技術或能力好好掌握即可。 我認為人不要太功利,壓縮了正常成長的歷程,太匆忙地跳過該有的經歷。有時候,跌跌撞撞反而比抄捷徑更能活出生命的精彩與美好。(點文字看全文PDF)
心理學家發現,學習力不僅與大腦迴路活動有關,更和個人的心理狀態屬於「固定型心態」或「成長型心態」有互動連結。美國史丹佛大學一位心理學教授卡蘿.杜維克(Carol S. Dweck),在所著的《心態致勝》一書中提到,「心態」(mindset),很多時候便是阻礙人發揮潛能的關鍵。●心態影響面對困難挑戰 卡蘿教授在一個實驗中讓一群孩子去做超出能力的任務,例如讓三年級的孩子去做五年級的數學題,觀察他們解題過程中的腦波反應。她發現,面對困難時,受測者馬上分成兩群;一群孩子遇到難題時,腦波就冷卻下來,他們心裡想著:「這個好難,最好別碰,以免不成功時更令人氣餒又難受。」另一群孩子的心理反應是「哇!好難喔,但越難我越要挑戰,即使不成功也沒關係,因為過程就已經很有趣了!」他們解題時的腦波非常活躍,大腦像是被點燃般多數細胞都興奮起來了。 進一步研究發現,第一群孩子屬於固定型心態(fixed mindset);他們傾向於認為一個人的天份與才智是固定的,無法強求,也不該去做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事。另一群孩子屬於成長型心態(growth mindset),他們相信人是會成長的,只要自己認真努力加上重覆不斷練習,就能超越自我,能力可以一直提升。 她持續追蹤這兩群孩子後來的發展,發現固定型心態的小朋友,成績越來越差,因為他不願意挑戰有困難的事情,一旦碰到挫折就很容易放棄,所以學習、表現均不理想。而成長型心態的孩子,不但成績越來越好,在人際關係和社交方面,也越來越樂觀自信,朋友越來越多,不像固定型心態畏畏縮縮、缺乏自信,朋友也越來越少,影響EQ的發展。(點文字看全文PDF)
時值出刊之際,新冠肺炎疫情仍持續延燒,因應政府防疫措施,故基金會與新北市政府合作辦理之「品德與教養」、「生涯導航」親職講座以及中區「真愛家庭」講座將延期至九月份後辦理,日期另於官網公告。「照亮心靈」系列講座將於七月份展開。其餘已排定場次將視疫情狀況機動調整,敬請隨時留意基金會官網最新訊息公告,歡迎上網瀏覽。http://www.taisun.org.tw