:::

  第73期(2014.04發行)

分享到Facebook(另開新視窗) 分享到Line(另開新視窗) 分享到微博(另開新視窗) 分享到微信(另開新視窗) 分享到twitter(另開新視窗)  

  於是我將這個教學法命名為「學思達教學法」(還可以諧音「share start」)。就是讓學生自「學」、「思」考、表「達」。老師要做的就是準備充分的資料讓學生自學、設計良好的問題讓學生去思考、透過不斷追問讓學生學會準確表達!
  是的,唯有好奇心和思考,才能讓學生保有旺盛的學習欲望。
  學思達教學法的成敗關鍵,就在於「事先分組」、「課前講義製作」以及「老師引導」這三件事上。前面提到,抽籤作答,成效不彰,因為只要我抽完一個學生之後,其他同學就完全鬆懈了,但分組之後,同組的人會一起緊張,其他組的同學因為要進行評分也得認真聽,全班同學就會在一種評分與被評分、講述與聆聽的專注狀態下進行學習著,那種專注叫誰看了都會感動。而營造出這個狀態則是我從「中國好聲音」的「既合作又競爭」的比賽規則中得到啟發,轉而運用在教學之中,感謝「中國好聲音」!
●引導答題增進表達能力
  老師的工作不再是講課,而是聆聽學生回答,然後矯正學生的表達方式:如身體搖晃、不拿麥克風(提醒他後面有三千個觀眾都聽不到聲音)、贅詞一堆、態度不端莊、講話不得體……等等;引導學生用準確的答題技巧、次序、用語──這不就是訓練學生回答大考的非選擇題嗎?
  引導學生回答出準確的答案,再追問更深入的問題……,如果有學生答得很好,就要大喊「you got it!」如果答不出來,趕緊開放搶答,營造緊張氣氛、製造搶答高潮……(沒錯,這就是我從猜燈謎中轉換來的!)最後,才補充說明更深入的內涵與延伸。
  如此一來,學生下課時,很少人會問你:「老師,這個題目的A選項為何不行?」代之而來的是:「老師,我覺得墨子的兼愛思想很難施行吧?」「老師,我覺得蘇東坡在烏臺詩案之後的曠達和悽苦心情是有矛盾的!」「老師,我覺得孟子好愛亂罵人、心胸又狹窄、又喜歡吃醋(因為孟子罵墨子、楊朱罵得很難聽,有禮貌的高中女生頗不以為然)……」,這樣教書,其樂何如啊!

(點文字看全文PDF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