雜誌PDF檔案下載
(點文字觀看全文PDF) 人都會有情緒,我們要朝「學習怎麼處理才是對孩子有好處」的方向去努力,往往被父母指責倔強固執、一意孤行的孩子,其實都是互動不良出現的行為,因為孩子不知該怎麼表達,也不懂該如何整理自己的想法和情緒,只好硬槓、賭一口氣,任憑情緒當家。其實父母也不必講太多大道理,只要平常願意聽孩子說說生活的瑣事,鼓舞他們表達的意願,比講道理更重要。重點是要讓孩子覺得自己被重視,自我價值感才會提升,也才能更勇於表達自己。 當面對孩子的質問,如果你一時講不出話來,也不要去否定孩子,認真地聽孩子說,盡量認同他,這樣就夠了。或許有人認為這樣會讓自己的權威蕩然無存,助長孩子自以為是,這其實是不必要的顧慮。父母如果不去傾聽、接納孩子,孩子就會失去勇氣,沒有勇氣的人無法自我改變,那就真的變成不知悔改了。 傾聽能促進愛的流通,撫慰孩子的情緒,促進思考,培養孩子健康的自我觀、人我觀、世界觀,最重要的是能「贏得孩子的合作」。例如孩子發脾氣,門一甩跑了出去,當他回來時,你如果還在生氣講不出話,沒關係,只要簡單的一句:「喔,回來了,爸媽就放心了。」這表達出你的「傾聽」,你讓孩子知道,你知道他不高興出去了,你懂,所以你願意看到他回來。如果你持續生氣,會讓他沒有勇氣回來。(點文字觀看全文PDF)
(點文字觀看全文PDF)....... 教育都說,要尊重每個人興趣、讓孩子多元發展;說孩子求學是為了找一生熱愛的工作。但教改喊了那麼多年,真的做到了嗎? 以我身處的長期照護領域來說,早年大家會說:「照服員是做功德的,薪資很低」,或「照服員就是二度就業婦女從事的工作。」 隨著高齡化壓力日重,各地缺照服員,於是政策轉彎,照服員薪資變高了。這幾年,我見到來自不同領域各年齡層的人才願意來當照服員,他們說:「照顧服務這行只要經過學習就可上工,有穩定的薪資,還可以幫助別人」、「我覺得照服員是很棒的工作。有時候即使下班了,我也自願去看一下獨居長輩,多照顧一下。」看來,社會一直在變,上一代認定的輸贏或好壞,也隨之變動,但親子雙方都能體會到這樣的變動嗎? 表面看,職場工作稱謂或許沒變,但大家看待某項職務的眼光已起變化,以照服員這行來舉例,薪資調整是吸引人才第一步,也讓父母認同孩子,養得起自己還能成家立業,這些都讓這行業有成長機會。 或許我們更該秉持日本對待專業者的心態,看待每一個行業,日本的匠人和職人,指的就是鼓勵大家在自己位置上,不論大小都要好好地做,也因此每一項專業都值得被尊重。 今天我的孩子還小,但我希望他們進入社會時,大家都能尊重他們的選擇。我也知道,唯有大眾能以平等眼光看待每個工作,孩子們在求學階段才有可能平心靜氣地理解輸贏勝敗的意義,教育也才能實現真正的多元和平等。(點文字觀看全文PDF)
(點文字觀看全文PDF) 教養之道沒有標準答案,但如果父母面對親子衝突時,能有個SOP的處理程序,我深信能幫助許多父母在衝突來臨時,能判別出更好的處理方向,更有機會走上和諧的親子關係。 在此和大家分享我面對衝突的三道程序「內線法」,意即:內在、界線、方法。當衝突來臨時,決定父母該「跑」還是該「談」,都要以「內在」是否穩定來做決定。 「內在」不穩,寧願先放下問題暫不處理,有空間讓大火自己燒出防火線,直到柴火燒盡而滅去,也好過在大火中互不相讓,最後產生化學反應,引發原子爆炸。 只要第一步驟「內在」能踩穩腳步,後面的「界線」、「方法」才能依序展開,譜出親子之間的協奏曲。......(點文字觀看全文PDF)
(點文字觀看全文PDF) 網路世代的孩子很特殊,我稱他們為「慢熟世代」。這個世代的孩子,物質生活無虞,甚至可用充沛形容。即使是生活不寬裕的家庭,也盡其所能地把全部資源集中給孩子;拜智慧型手機的豐沛訊息量所賜,年紀輕輕的孩子,大腦活躍度甚至超過不同世代的成人,但您或許沒想過,這超量的訊息,也同時誘發他們陷入憂鬱的比例一再攀升。●網路世代的內外衝擊 回顧自己投入臨床心理工作的職涯,我常常是網路世代的孩子與不熟悉網路世代的父母們的「雙向翻譯機」:聆聽雙方對彼此的抱怨,協助他們相互理解。 別以為這些孩子還小不懂事,其實他們什麼都懂一點,腦中渴望自己是個人物。儘管還算不上成熟,但因其從小備受呵護,再加上網路時代知識來源廣,所以常覺得自己已經很有本事,忽略了繼續努力的必要。 不太成熟又自覺很厲害的他們,待進入學校、出了社會,才發覺人生好難。有些孩子選擇躲進動漫世界或元宇宙裡,但真實社會的競爭根本從未減少,於是每當看到其他人仍在奮鬥,無法言喻的壓力便揮之不去;有的孩子感受細膩,苦於家人無法展現「天天喜歡他」,便往外交朋友,想從朋友處得到肯定,萬一沒有獲得預期中的反饋,便時時活在挫敗感當中。 這些孩子所處的時代背景,讓他們成為集不協調之大成的慢熟世代。來到我診間的孩子,自我形象很低,歸納起來有三個特點,第一種是在內心深處認為自己是個廢物,不但沒有為家人和社會做出貢獻,連尋求諮商的費用都要家人出;第二種覺得自己的存在,對家人來說是個詛咒,小時候似乎曾帶給家人些許歡樂,但越大越覺得自己是家中衝突的起火點,成績、課業、交友,樣樣都讓長輩不開心,爸媽動不動就為了自己吵架。第三則是不願面對負面的感受,永遠一副好勝、裝沒事的嘴硬。.....(點文字觀看全文PDF)
(點文字觀看全文PDF) 大部分的人對人生過於短促,還有太多來不及做的事就英年早逝,這樣的遺憾都可以理解。殊不知如果人生變得相當漫長,卻百無聊賴,不知如何打發,那同樣是讓人難過而痛苦的事。... 就我個人來說,我認為我的生命意義在於為我的生命能量找到可以投注的對象,並為它們燃燒而發光發亮,忘了老之將至或死之將至。而生命能量投注與燃燒的對象也不外是如下三大類: 一、要「有人可以愛」:我一直深愛我的父母、妻子、兒女,雖然父母與兒子如今已經離去,但我還有妻子、女兒及其他親人和朋友可以繼續關愛。 二、要「有事可以做」:我每天寫一點文章、看一些自己想看的書或節目、與妻子到各地走走,想多多認識這塊土地和人民。 三、要「有理想可以追尋」:我透過文字和影像與大家分享人生的經驗、心得,希望能對增進眾生的福祉、讓社會變得更圓滿和諧有所貢獻。 要愛什麼人、做什麼事、追尋什麼理想(或有什麼夢想、期盼)也許因人而異,但我想能讓自己生命能量投注的對象不外就是這三類,而其中最具體、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「有事可做」,因為你對人的愛或理想的追尋都要透過「做什麼事」來表達、來實現。....(點文字觀看全文PDF)
(點文字觀看全文PDF)....... 我認為體育課要教的,應該是讓人一輩子都可以受用且常保健康快樂的態度、知識與技能。每個學生都該有一份像病歷表一樣詳實的「體育成長表」,記錄個人成長過程中在運動心理、體能表現、恢復保養、運動營養的優點和需要加強的地方,例如:面對挑戰的心態、體脂率、動作模式、心肺功能、每天的睡眠時間、食物中蛋白質的含量與熱量等,當小朋友國民義務教育結束後,可以看到體育課帶給他的實際成果報告書,讓他一輩子受用不盡。 我理想中的體育課,不該只有運動,更要有教育,不只是對身體的教育,也要重視對心理的教育,更不該只是少數運動細胞特別發達者的舞台,而應該是讓每一個人都有機會跟自己挑戰、突破自我的課程;最重要的是,讓身體可以更健康地發展體能才是主軸,因為體能是健康的要素,是生活表現甚至工作與學習表現的基礎。 近十多年來的科學更證明了,體能好的人,頭腦比較好,人緣比較好,心理調適能力也比較好,甚至可以讓你更年輕,減緩人衰老的速度,讓你遠離老年癡呆症。……(點文字觀看全文PDF)
(點文字觀看全文PDF)...... 我發現,我的內心深處雖然愛乾淨,卻不喜歡花時間整理與打掃。這次搬家,刻意找了一個足供二個人住的小房子,可以蝸居即可。地方不大,清掃起來就快得多,我很喜歡的那組多功能吸塵器,幾乎天天使用。 這組吸塵器已買了一年多,一開始我也煞有介事地頻繁使用,無奈以前住的地方太大,會有一種永遠都清掃不完的無力感,漸漸就沒再用了。現在,則是越用越喜歡。 在寫這篇文章的同時,我曾起身去喝水,看到光亮的地板有幾處小黑點,乃隨手用吸塵器清乾淨,我以前沒這種習慣的。 除了地方變小,東西變少更關鍵。 這次搬家,只帶了1%的舊家物品過來,雖不到家徒四壁,但真的滿簡約清爽。東西變得這麼少,根本不太需要整理,又不佔空間,小房子住起來仍有大房子的感覺,真不錯。 搬家過程中,將原本擁有的七、八千本書清到只留四百本;陽台上栽種十餘年的數十種植物,也全部送人,一棵不剩。鄰居、親戚、朋友見我丟掉那麼多東西,多直呼可惜:「這些都還能用呀!」 是呀,都還能用,但都只是放著,幾時用到呢?有的一放就是一、二十年,連用都沒用過;兩個人住,需要用到十幾支雨傘、數十個碗盤嗎?留一、兩雙鞋穿去演講也就夠了;常穿的衣服就那幾件,其他的一直吊在衣櫥裡。 這不是因為看破紅塵,或者受到什麼打擊,而是有意識地在做「清空練習」。不只清理外在事物,也清理內在的。 托勒說:「你變少了,才能變得更多。」告別了數十年的舊居,也告別了數十年的生活習慣,感覺不只是搬了個家,好像也換了個人,真是很特別的體驗。(點文字觀看全文PDF)
(點文字觀看全文PDF)編按:基金會巡迴校園為學子們舉辦的「生命鬥士說故事」座談,上學期邀請江偉君老師傳達信念和克服困難的勇氣,小朋友寫下真誠的心得感言很精彩,編輯室特選四篇佳作並為之下標分享給讀者。●越挫越勇的美麗人生/吳品萱(埤頭國小六年乙班)●找到信心,從地獄變天堂/許喬蓁(埤頭國小六年乙班)●有目標、有毅力過一生/許友謙(合興國小六年乙班)●處於劣勢,越要有勇氣向前/蕭宥丞(合興國小六年丙班)(點文字觀看全文PDF)
●2023照亮心靈線上講座(2023.05更新)時間:112年6月14日(三)晚上7:00-9:00講題:效學典範,找到安頓力量講師:洪蘭(中央大學、臺北醫學大學講座教授)時間:112年6月28日(三)晚上7:00-9:00講題:一隻牡羊和金剛經三心講師:郝明義(大塊文化董事長)時間:112年7月12日(三)晚上7:00-9:00講題:中年以後的人生追求講師:王浩威(精神科醫師、榮格分析師)時間:112年7月26日(三)晚上7:00-9:00講題:再生醫學與生命價值覺醒講師:戴念國(懷寧醫院副院長)時間:112年8月9日(三)晚上7:00-9:00講題:音樂裡的生命哲思與問候講師:李明蒨(音樂教育家、作家)時間:112年8月23日(三)晚上7:00-9:00講題:大腦教會我的事講師:吳娟瑜(國際演說家、作家)時間:112年9月6日(三)晚上7:00-9:00講題:下好棋——內修智慧,外行慈悲講師:鄭振煌(中華維鬘學會名譽理事長)時間:112年9月20日(三)晚上7:00-9:00講題:打開覺知的對話,從靠近自己開始講師:李崇義(薩提爾模式資深對話講師)時間:112年10月4日(三)晚上7:00-9:00講題:善生善終,尊重生命自然節奏講師:陳秀丹(陽明交大附醫主治醫師)★辦理方式:線上講座,請事先報名以便傳送參與連結。主辦:泰山文化基金會 洽詢:02-25017722協辦:人間衛視、臺北市立圖書館感謝:泰山企業免費參加,請先上網報名( http://www.taisun.org.tw 點選「活動總覽及報名」 ),報名成功者會收到報名成功通知信。演講前Email傳送連結,敬請確認Email填寫正確。●「智慧生活」講座時間:112年04月29日(六)下午2:00-4:00講題:從99%到1%的清空練習講師:羅志仲(教育工作者)時間:112年5月20日(六)下午2:00-4:00講題:回歸自然的健康秘訣與運動處方講師:甘思元(力格運動健護中心創辦人)時間:112年6月10日(六)下午2:00-4:00講題:活出更真更好的自己講師:王溢嘉(作家)★地點:佛光山員林講堂(彰化縣員林市永裕街2號)主辦:泰山文化基金會、佛光山員林講堂、員林西南扶輪社協辦:佛光淨土文教基金會、彰化縣永靖國小※須事先至泰山文化基金會官網報名(www.taisun.org.tw)※具公務人員及教師身份之參加者可認證2小時研習進修時數(點文字可觀看全文PDF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