雜誌PDF檔案下載
(本會「照亮心靈」講座摘錄) 我從小在南投水里長大,大學唸的是醫務管理,畢業後卻一頭栽進小鎮,從地方創生、社區活化、民宿觀光到數位科技,這十幾年時光,帶著工作團隊到中國大陸、馬來西亞、日本,一路走向國際,參與更多小鎮經營的實務工作,回想起來,一切要從「天空的院子」說起。●決心找回老房子的文化 我在大學二年級發現南投竹山山上這座「天空的院子」時,它還是一座十分殘破的老屋。我一直覺得自己出生在台灣最好的年代,社會一片欣欣向榮,但眼前的荒涼景象卻讓人感到莫大的諷刺,我至今都還記得當下的震撼,台灣這麼小,為什麼城鄉差距這麼大?這也是我開始意識到自己想為台灣的小鎮做一些事。 升大三時,同學們都在準備考研究所,獨獨我和少數一兩個同學放棄不考,老師也很擔心,問我未來有什麼打算?我拿出老房子的照片告訴老師:「我想到竹山的山上,把這座房子的文化找回來。」老師看了照片足足有五秒默不作聲,然後問了我至關重要一句話:「房子修好、把文化找回來之後,你要用什麼方式去經營、延續它的生命?」這句話提醒我,「文化的保存」不只是表面上的修補,讓老屋恢復生機,還要找出方法,才能使文化永續經營下去。 老師接著詢問「這件事要怎麼做才能達成」,提醒我用不同角度思考,可以把缺點變成優點,讓情緒不再只是焦慮。後來我就很認真地想,到底要怎樣經營這座房子的文化?我希望人們在此停留的時間長一點,看到它、喜歡它,一點一滴去做文化價值的重建。因此才有改造成民宿的念頭,透過民宿這個媒介,讓更多人來到竹山。(略)●給年輕人打造回家的路 然而,真正的創生,是必須要回到教育。今天台灣的學校教育體制,只建構了一套讓孩子到大城市去工作的升學體制,忽略了家鄉的知識認知,如果有些孩子無法適應或是不喜歡城市,想回到自己故鄉,他了解家鄉的一切嗎?他有可以安身立命的角色嗎?於是我們開始嘗試參與竹山的國中小、高中設計認識故鄉的教材,讓孩子從小了解故鄉的產業、這些行業跟國際的關係、可以如何發展故鄉等等。 尤其最近幾年,我們的工作團隊有機會到國外參與他們的小鎮活化,感觸更深。台灣有很棒的經驗,但孩子的目光多只放在眼前,我們必須要先「人心重生」,每一個人都應該對自己的工作、家庭、生活都全力以赴、主動為社區注入活水改變,成為孩子學習的榜樣,才會讓我們的孩子更有信心走出去、放眼亞洲,這才是台灣社會需要的創生,在最艱難的時代,創造出最令人嚮往的未來。(註:「天空的院子」目前未對外開放,歡迎支持小鎮文創地方創生。)[點文字觀看全文PDF]
一位中年學員芳雯在課後問我:「老師,我跟我的哥哥相處有些問題。他似乎跟家人頗為疏離,我覺得他有躁鬱症,但他自己不覺察。我跟他說話都小心翼翼,深怕踩到地雷而被他大聲斥責,或是不再理我。所以,我會儘量不要製造衝突,凡事都用討好姿態。因為疏離久了也有很多恐懼感,怕衝突會造成芥蒂,從此不跟我聯絡,他是我唯一的手足。」(略)●關照自己曾受傷的心 我常常在課堂上告訴大家,別急著改變他人,先看見自己的受傷吧。如果我們身上背著一身傷,試問,要怎麼能夠好好的跟家人做出良好的連結呢? 我曾寫過一篇〈菩薩不急著救人〉的文章,就是希望所有人在本能反應採取行動前都能先覺知自己,要能夠先觀照自身的變化,看看那些感受是否都能穩妥接納與落地。 提醒自己「不要急著改變別人」,就是讓自己能夠中斷過去的慣性,把「覺知」先灑進這個縫隙之中,先打通自己任督二脈之後再想著如何進行下一步還不遲。 金剛經有云:「若菩薩有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,即非菩薩」。 若能參透此佛法中的道理,或許可以在度人之前先能自度。打開覺知的鑰匙,就在我們自己身上。[點文字觀看全文PDF]
慈悲是解決一切難題的如意寶珠,面對任何情境,不管是順或逆,都要慈悲以待。慈悲是有邏輯的,因為因果是相生的,如是因,如是果,我們對別人慈悲,必然會得到別人慈悲的回饋。(略)●呼吸之間觀想拔苦予樂 有一位哲卡瓦格西教授施受法,治療了痲瘋病,許多病人因修持「願代眾生苦,願予眾生樂」的慈悲法門而痊癒。 每個人都應修持施受法,對一切有情拔苦予樂。施受法的修行,包括環境施受法、自我施受法、生活情境施受法。臨終者要處理未完成的事情,要告別,要走向安詳的死亡,要以慈悲心對待任何人事物。醫護人員如果能夠修施受法,對病人或臨終者的幫助必然無量。 透過呼氣,把慈悲智慧的佛法送給一切眾生,而吸氣時,把一切眾生的苦難、煩惱、痛苦都吸進來,這樣就可以改變整個世界的磁場,創造和平安樂的世界。[點文字觀看全文PDF]
我曾經是一個情緒低落又猶豫不決的人,走在雨夜的暗巷,懷疑著人生的意義;也曾經在勸告粉絲勇往直前,一個轉身,卻受到情緒波動而頹喪不已。我,不想再讓自己長期處在這樣負面的感覺裡。 從心理學、社會學,一路往前走,當進入醫學、科學領域探索時,巧妙的變化出現了。原來大腦細胞是「用進廢退」,大腦裡頭可以調整的空間非常大。●動腦改變負面思維方法 過往,我從閱讀、運動、演講、寫作等各式各樣「動手動腳動口」的方式和家人相處,和聽眾互動,我卻獨獨把「動腦」這回事遺漏了。 當我明白「神經元組成人腦,而人腦的智慧來自神經元連結的數量。」「神經元連結愈多,能傳遞的訊息也愈多,得以擴充整個知識資料庫。此外,隨著腦部神經元的連結增加,我們的思考與感受能力也更上層樓,得以進一步辨識與調校。」(《全腦人格》吉兒.泰勒著,天下文化) 吉兒.泰勒博士是哈佛大學神經解剖學家,她的一席話彷彿暮鼓晨鐘,霎時敲醒了我的迷茫。 上面那一段話可以分為三個層次: 第一層次:促進腦神經元連結。 第二層次:加強思考與感受能力。 第三層次:(情緒)辨識與調校。 可見,動手動腳動口之外,「動腦」這件事刻不容緩。[點文字觀看全文PDF]
在孩子們小時候,我很喜歡跟孩子們說故事、講道理。在管教他們的時候,有時候他們會冷不防地說出一句話:「妳以為我會怕妳啊!」我一直覺得這句話很值得玩味。 孩子為什麼要怕父母呢? 我甚至在電視新聞看到民意代表質詢時,被質詢者一邊準備喝水,一邊說:「你以為我怕你啊!」●害怕會阻礙愛的流動 「怕」,在字典中查詢當動詞時,是恐懼、害怕。為什麼孩子要怕父母呢?因為父母有權柄,跟孩子是上對下的關係嗎? 那當孩子進入青春期時,常常會讓父母覺得害怕,那就變成孩子對父母是上對下的關係嗎? 我們跟重要他人的關係中,如果交雜著怕,是不是會阻礙到愛的流動呢?或者是說,這之間流動的愛如果參雜著怕,是不是就相對的不健康呢? 以前的孩子,如果是受打罵教育長大的,可能多數會懼怕父母。因為父母不但長得比他高大威猛,還會打罵,那在孩子眼中,無異是發狂而對他攻擊的野獸吧? 等到孩子長得比父母高大時,有些孩子就反擊了!當孩子變成猛獸一般的攻擊父母,那時相對年老體衰的父母將情何以堪呢? 我跟兩個青春期的兒子相處還算和樂,是因為我們從小就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與互動模式,當孩子發出進入青春期的訊號後,我快速的修正自己教養與陪伴的方式,漸漸的放手與放權的讓孩子「做自己與管理自己」。如果在互動的過程中發生衝突或是情緒受傷時,會先暫停。 暫停,是先不對外界做反應,而回到自己的內在,做整理。…(未完)[點文字觀看全文PDF]
天氣變熱,孩子們的情緒也愈來愈大,往往只看到自己、覺得自己被針對、用大聲講話來捍衛自己的想法……卻忽略覺察自己的狀態。 我讓班上的孩子們連續寫了兩天的「心想好意學習單」,讓孩子找出當天的一個負面念頭,學習如何轉念,用正面而積極的態度來調整自己的想法與做法,讓孩子在與人接觸時,能保持一顆穩定的心,朝他人的優點看去。 透過書寫的力量,找回了孩子內在平靜的大智慧,對事情的看法就有不同的詮釋。●落實正向行動帶來好結果 貪快的小胖,前一天把餐桶的湯汁灑出來。我請他去清理,他一直爭辯沒有,直到我指著他腳下的湯汁,他才匆匆的去拿拖把,才一轉身,吸滿水的拖把就從我的腳「拖」過去,當下我的襪子全濕,我整個下午都光著腳丫;今天一來,又發現他昨天的線上作業沒完成,在課堂上我已有留了時間讓他們完成線上作業,當時他卻執意只寫完簿本作業。 我問:「昨天哪些事情沒做好?」 他開始結結巴巴的說:「我.....我.....不該貪快把湯汁灑出來,還把.....」只要他一緊張,就會開始結巴。但是教他快兩年,沒看過他結巴得如此嚴重過,每個字平均重覆四次以上。 我問:「你很緊張嗎?」他點點頭,我說:「你先別緊張,老師沒有生氣,只是希望你能釐清一些事情。」 他愈想說清楚,話愈講不清。看了不忍心,我只能請他停下來。「你在家裡也是如此吧?做錯事被罵後,感到很害怕,話就愈說不清楚了?」我問。小胖點點頭說了聲「對」。(...未完)[點文字觀看全文PDF]
我經常觀察人的交談就像這則笑話,類似的雞同鴨講經常在生活中上演,說著同樣語言卻彼此聽不懂,造成許多誤會和曲解,這是有聽沒有懂的結果。 什麼樣的聆聽才會產生力量?答案是:聽懂!怎樣才算聽懂? 對朋友、家人、上司及每個我們在乎的人,常常自以為聽懂了對方的話中之意,而在對方語未畢之際,就主觀揣摩話語背後的意思,以致結果常與事實相去甚遠。到頭來必須花更多時間和心力修補誤解,久之感到心力交瘁,溝通意願降低,這都是因為我們沒有用心聆聽。 課堂的學習也是,經常可見老師正在臺上講得口沫橫飛,學生不專心聆聽,反而竊竊地問鄰座同學,老師在說什麼?這樣的學習想必大打折扣,其實只要安靜聆聽就能聽懂。 要聽懂並不難,只要學習用心聆聽。「聆聽」和「聽」不同:「聆聽」是用心聽、專心聽;「聽」則是左耳進,右耳出,一句話聽頭沒聽尾隨意揣測,到頭來還是一團亂。在此強調的並非是解讀他人語彙的技巧,而是學習如何聆聽,而且從聆聽自身做起。 我們常常只在乎如何聽懂別人,卻忘了從聽懂自己做起,這其實是不對的。連最熟悉的自己都聽不懂,如何聽懂別人?在聽懂別人之前,要先聽懂自己;聽懂自己的狀態,聽懂自己的心聲,聽懂自己的心情,聽懂自己的想法等等。如果連自己都聽不懂,更遑論要正確聽懂他人的心聲。(... 未完)[點文字觀看全文PDF]
(本會「品德與教養」講座摘錄) 家庭氣氛對孩子的成長有影響嗎?一個研究發現,大多數孩子對父母的碎念無動於衷,但是在父母吵架或家中氣氛緊張時,體內的生理數據就開始出現大亂。●孩子表面乖不是真的乖 這個針對亞洲家庭的跨國性研究,找了一些常被父母數落的孩子,和他們的家長一起加入實驗,在孩子的身上裝置生理監測儀,可以監看心跳、血壓和呼吸頻率,然後用攝影機暗中觀察親子間的自由互動和談話。 當爸媽開始碎念孩子時,孩子的生理數據沒有任何變化,他們甚至還能自得其樂地玩起來。無論香港、新加坡、日本、中國大陸、台灣,實驗結果都一致,孩子對父母的碎念基本上是沒有感覺的! 一旦發覺碎念對孩子不起作用,夫妻就開始用言語互相攻擊對方。爸爸說:「我出去打拚賺錢,小孩交給妳帶,妳把他教成這德行。」媽媽說:「小孩都是我照顧,你到底有沒有關心過他,你有資格說我嗎?」兩個人就吵開了。這時,孩子所有的生理數據開始紊亂起來,雖然表面上仍故作鎮定,但是當孩子感覺到家裡氣氛緊張時,都會豎起耳朵偷聽爸媽講話,心裡不安的揣想:他們現在吵架,是不是我害的? 這個研究證實了家庭氣氛是影響孩子的首要因素。孩子們擔心害怕的東西很多,其中最害怕的是家中氣氛不好,例如父母吵架,然後從父母延伸到所有家庭裡的長輩,例如阿嬤跟媽媽不合。大人之間若有衝突,孩子會很緊張,一直看大人臉色。 家庭氣氛會形塑孩子的表達方式,很多孩子因此出現討好行為,他們可能表現出「乖孩子」的模樣,努力討父母歡心。但孩子不是乖就好,孩子的乖究竟是他的真我還是假我?被動與順從的假我,會抹殺了孩子的創造力,而出於自發行動的真我,才會有積極主動性。能真實表達自我的孩子最健康、發展最好,而不是表面乖的孩子。(...未完)[點文字觀看全文PDF]
●2023照亮心靈「線上」講座時間:112年7月12日(三)晚上7:00-9:00講題:中年以後的人生追求講師:王浩威(精神科醫師、榮格分析師)時間:112年7月26日(三)晚上7:00-9:00講題:再生醫學與生命價值覺醒講師:戴念國(懷寧醫院副院長)時間:112年8月9日(三)晚上7:00-9:00講題:音樂裡的生命哲思與問候講師:李明蒨(音樂教育家、作家)時間:112年8月23日(三)晚上7:00-9:00講題:大腦教會我的事講師:吳娟瑜(國際演說家、作家)時間:112年9月6日(三)晚上7:00-9:00講題:下好棋—內修智慧,外行慈悲講師:鄭振煌(中華維鬘學會名譽理事長)時間:112年9月20日(三)晚上7:00-9:00講題:打開覺知的對話,從靠近自己開始講師:李崇義(薩提爾模式資深對話講師)地點:臺北市立圖書館總館10樓會議廳※報名請選擇現場或線上時間:112年10月4日(三)晚上7:00-9:00講題:善生善終,尊重生命自然節奏講師:陳秀丹(陽明交大附屬醫院主治醫師)參加辦法:免費,請先上網www.taisun.org.tw報名,參與連結於演講前以E-mail傳送,報名時敬請確認E-mail填寫正確。※講座內容錄影剪輯於人間衛視播出,時間另行公告。主辦:泰山文化基金會,洽詢02-25017722協辦:人間衛視、臺北市立圖書館感謝:泰山企業●生命教育「線上」研習★時間:112年7月4日(二)上午9:00-12:00講題/講師:從教育現場大未來聊現今老師怎麼當/柯書林(臨床心理師)★時間:112年7月6日(四)9:00-12:00講題/講師:1、生命教育的教與學——我的靈修經驗談/錢永鎮(生命教育講師)2、生命議題融入繪本教育/羊羊老師(國小特教老師)★時間:112年7月6日(四)14:00-16:00講題/講師:成為彼此的幸運!親師生三贏的班級經營學/蘇明進(台中大元國小教師)參加辦法:免費線上研習,教師及公務人員可登錄研習時數,新北市教師請上新北市教師研習系統,其他縣市請至全國教師在職進修網報名,詳情可上泰山文化基金會網站http://www.taisun.org.tw瀏覽。主辦:新北市政府教育局、泰山文化基金會承辦:新北市板橋國中、中和國小[點文字觀看全文PDF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