雜誌PDF檔案下載
(本會「照亮心靈」講座摘錄)微霞與桑榆——面對老的勇氣主講/陳亮恭(關渡醫院院長) 整理/蘭小月 我們都會老,但「老」意謂著什麼?面對老年課題和人口快速高齡化,這個社會仍有許多未知的挑戰。在我們父祖時代,年過五十就被稱為「半百老翁」,而現代人平均餘命多已延長至八十歲,看五十歲其實並不老,因此「老」的定義,今昔具有社會文化認知上的差距,而餘命延長的現況,也影響未來醫療照護和個人養生保健的觀念。●醫學挑戰高齡知識缺口 所謂「高齡化社會」,依世界衛生組織定義,是指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佔全國總人口比例超過百分之七;當這比例繼續增至百分之十四,即為「高齡社會」;達百分之二十叫「超高齡社會」。 再以老化速度來看,目前全球人口皆有逐漸老化趨勢,但是從最初的百分之七上升至百分之十四,法國人大約花了一百一十八年,瑞典八十五年,英國、美國則在五十年上下,台灣卻只花了廿五年。 換言之,台灣人口老化的速度,是法國人的五倍,比起他國好整以暇應對人口高齡化所產生的問題,我們幾乎沒有時間去準備,也沒有辦法完全參考歐美的做法,因老化的速度太快,對醫療照護服務體系也是一大挑戰。 過去醫療體系的診斷與治療,目的在使患者早日康復,但隨著高齡化社會到來,我們會發現,「復原」並不是理所當然的結局。因為大多數老人身上都不是只有單一疾病,正所謂「大病不犯,小病不斷」,醫療的診治目標已改為控制疾病、減輕其症狀,讓他活得舒坦一些,生活品質不致下降。 然而,過去累積的經驗及知識體系,如何因應高齡社會?現代醫學也在找答案,我們在走一條過去沒走過的路。這也顯示,中西醫學在高齡化快速衝擊下,首先要克服的重大挑戰是知識的缺口。 以中醫來說,它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專業知識,透過代代相傳,已有三、四千年的經驗累積。但是古人的平均壽命均不長,大約在四十歲上下,當時的中醫師,恐怕也沒看過幾個八十歲以上的病人,這跟我們今天在醫療院所,一開門,見到的老年病患動輒七、八十歲,不可同日而語,老祖宗典籍上的記載,是否足以應付?不免讓人有疑惑。因此中醫界近年不斷進行醫書補正,主動邀請八十歲以上的長者前來參加,望聞問切,補正過去中醫在高齡領域的不足。(未完,點內文觀看全文PDF)
生老病死,無人能免!人一旦老了或病到不能吃,何妨順應自然,能由口進食多少就算多少,不要勉強,如果進展到不能自然吞食,之後就是自然死亡,不是被斷食而致死。 無法自然由口進食和被斷食是不同的理念,因為身體無法自然吞食時,即便美食當前也無法吃,這不是「被斷食」,而是「無法進食」,一路走下坡的身體機能,也絕對不是插鼻胃管(灌食)就能扭轉惡況的。 歐美國家愈來愈重視病人的生活品質與生命尊嚴,生命的維持是為了享受人生,不是為了在病床上說再見。英國女王伊莉沙白二世去世前兩天,仍然站著出現在電視機前,這是多麼優雅的下臺身影;反觀在台灣,病人若沒有事先聲明其主張,家人也沒概念,很可能就不得善終,有許多人(包括一些知名人物)死前受盡折磨,被插上鼻胃管、氣管內管、使用呼吸器,一天被抽好幾次痰,甚至洗腎,真是多災多難!(未完,點文字觀看全文PDF)
每個家長心中都期望孩子在生活上能自動自發,可是孩子不是叫不動,就是越叫越反抗,或是根本就沒有想法,搞到後來家長與孩子兩敗俱傷。 有一位家長來找我討論他那個「沒有主見的成年孩子」,說這孩子雖已成年了,可是每件事都要別人幫他做決定,連吃個飯也沒有自己的想法,讓他相當苦惱。 我們談了幾次之後,我發現這個家長幾乎主導了「成年孩子」的生活大小事,例如幾點要起床、早餐吃什麼、幾點到幾點才能用網路,連外出買東西的路線與內容都鉅細靡遺地提供「建議」,有意無意之間壓抑了孩子的想法。 當我提醒時,家長反而不悅,認為我干涉了他的教養方式,甚至強調自己過往的風光與才能,硬是不願放棄「管理」孩子的主導權,不讓孩子繼續下一次的會談。 很可能,這個「成年孩子」並不是沒有自我,而是不被允許發展自我。(未完,點選文字觀看全文PDF)
孩子上網超時、不遵守時間規範,很多家長大概會苦口婆心地提醒、勸戒,碎唸嘮叨或咆哮怒罵,要求孩子停止上網,但如果有效,早就不用再說了,一直重複同樣的話,表示根本沒效,或者效果有限。 要促發一個人行為改變,讚美肯定會比指責和否定來得有效果。因此這幾年我大力推廣「正向聚焦」,希望大人們都能學習用正向的眼光看到孩子值得被讚賞的地方,給出能帶來改變力量的肯定,最終讓孩子相信「我是做得到的」,而願意持續改變。●行為表現不會一成不變 如果認真思考,你會發現孩子再怎麼沉迷網路,也不會每天都一樣嚴重,雖然整體來說都很誇張,但也會有程度上的不同。 這便是正向聚焦的核心概念:行為不會一成不變。再固定的行為模式,每天都會有不同的波動起伏。如果孩子今天上網的時間比昨天少了一點,那怕只是少十分鐘也好,你願意看見並給予肯定嗎?當我們把焦點放在那提早十分鐘下線的行為表現上,並且讚賞孩子、給出肯定,而不是只在乎「一直上網」或「不肯下線」,這麼做便是「正向聚焦」。 我們可以說:「孩子我發現今天你提早十分鐘下線喔!」將事實具體地描述出來,同時用欣賞的眼光看著孩子,用肯定的語氣說出來。(未完,點文字觀看全文PDF)
一位高中女生水無月(暱稱)說,爸媽都是上班族,媽媽從事業務行銷,也投資股票及金融商品,工作順利時,回家總是開心的問兒女在學校是否順利、心情好不好、有沒有喜歡的東西想買?如果投資賠錢,回家就板著臉孔,看什麼都不順眼,處處找他們的麻煩。 水無月的爸爸是科技公司工程師,平日喜歡跟同事喝酒賭博,常常半夜才回家,賭贏了就會買很多美食,大半夜叫孩子們起床享用;如果輸了錢,就會叫姐弟倆在客廳罰站。 不管她講什麼、做什麼,爸媽的回應每次都不一樣,完全沒有邏輯可循。所以,她一邊認真念書,一邊尋找離家最遠的大學,希望考上,能離家千里之外。●情緒化影響親子溝通 父母心情好的時候什麼都好,心情不好孩子就遭殃,孩子根本無所適從,久而久之,孩子乾脆「關閉溝通」,對爸媽的反應變成不冷也不熱,「無感」以對。 家長跟孩子沒有穩定的溝通方式,看心情做事,說穿了就是「情緒化」,原因可能是他們從小也是在陰晴不定的環境下長大,等到自己有了小孩,仍不知道怎麼當爸媽。(未完,點文字觀看全文PDF)
面對孩子層出不窮的狀況,從好言相勸、耳提面命到催促叫罵,內心充滿煩躁焦慮、怒火中燒、挫折沮喪……,恨不能有個魔杖一揮,可以消除一切混亂。 親愛的爸媽,你們辛苦了!當你身心俱疲、崩潰吶喊之際,請先對自己說:「我已經盡力了!」、「我很認真努力,只是還沒找到好方法!」你需要的是暫停、喘息,而不是放棄。所有對孩子受不了、看不順眼之處,正是俯首修練的開始! 以下四點,可以幫助你檢視調整自己與配偶、孩子的狀態,重整旗鼓,反敗為勝:一、優先照顧好自己二、看重配偶勝過孩子三、以終為始四、教養有方勤精進(未完,點文字觀看全文PDF)
「情緒風暴」、「愛生氣又不講理」是大家腦袋裡對成長中的孩子的印象,有時候是個乖巧懂事的孩子,但突如其來的情緒不僅讓你摸不著頭緒,而且還瞬間化身為無法溝通的生物,這時候硬碰硬,絕對不是一個好策略。 了解孩子的情緒運作機制,提升對於情緒的理解,讓你在面對孩子的情緒時不再手忙腳亂,也可以練習用不同的策略來回應,甚至引導孩子安頓情緒。 早年,大人在處理孩子紛爭時,SOP三步驟通常是: 第一步,調查誰先動手(通常找不到,或沒人承認);再來,判定動手的人都有錯、都處罰;最後,要彼此互相道歉、相親相愛(甚至互相握手、擁抱)。(未完,點文字觀看全文PDF)
世間最美麗的溝通,是書籍與讀者的關係,在你不知何去何從的時候,作者自然地牽起你的手,如此溫柔又溫暖,無償地、無私地,以文字安慰,以文字餵養,讓我們的心智變得堅強。 看似柔弱無聲的文字,最終成為生命堅強的後盾,領我們去體驗未知的世界,作家們魚貫地走進你的世界,給你幸福,給你智慧,他們不是要你去認同,而是要你感受,去實踐,去行動,去把幸福變成握在手上的彩蛋。●不同世代各有智慧之光 在推廣青少年閱讀時,常常遇到的問題是:不同世代對閱讀的想像不一樣。我輩善用臉書,年輕世代使用IG;我們多以文字,年輕世代多以圖像,但是,我們同樣在知識系譜尋找智慧之光。 目前13~18歲的青少年,被稱為數位原住民,擅長視覺化閱讀,重視社交平台的人際溝通,不同於我輩老派談的手寫溫度、以心傳心的慢熟交際;但世代價值本來就沒有誰對誰錯、孰優孰劣。 當我們都願意走進彼此,就有機會可以同框演出我們的閱讀故事。(未完,點文字觀看全文PDF)
【溫馨傳真】(本會「品德與教養」講座摘錄)標題:從衝突中學會好好表達主講/曾端真(大學教授) 整理/胡慧文 孩子乖順聽話,不吵不鬧,一定好嗎?那可未必!沒有自己的意見,不願與人交流,有可能是缺乏和人溝通的意願,自我封閉,這並非是好現象。我們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想法,甚至和手足、同儕吵架也無妨,因為這正是訓練EQ的絕佳時機。 父母不要為孩子吵架而煩惱,而是要讓他們「越吵越有修養」,只要掌握關鍵,付出耐心,投資親子討論的時間,教養孩子將會如同倒吃甘蔗,越來越輕鬆。●衝突當下練習不衝動 心理學大師阿德勒認為親職教育有兩個好的技巧,一是民主討論,二是家庭會議,透過會議討論聆聽每個人的意見,最後做出最適合的決策。 人往往自覺理直時氣便壯,聲音就大了,但現在我們更注重理直也要氣和,讓意見可以用柔和的話語表達,而這修養必須從小學習。 我曾在國立大學擔任行政主管多年,看到太多學生在發表對學校的管理意見時,像是在議會質詢般咄咄逼人,只看表面會覺得學生沒禮貌,其實他們都是善良純潔的孩子,雖然很會讀書,但缺乏溝通訓練的環境和機會,不懂得如何柔軟貼切的表達意見,所以師長必須為他們示範。 我的兩個兒子相差一歲半,小學的時候吵得可兇了,但長大之後兄友弟恭,哥哥在弟弟當兵的初期,會面之時都把弟弟的衣服拿回來洗,到現在我都感到很欣慰。 男孩子很容易動手,如果只是阻止而沒有協助他們面對衝突,形同揚湯止沸,彼此不滿的情緒還會一直滾起來。因此,每當我聽到兩個兒子一言不和,快要打起來時,會趕快過去,不是去罵人,而是去提醒,萬一僵持不下想要動手,身體哪個地方可以打?哪些地方不能打?讓他們自己講。也一再提醒,絕對不可以拿任何器具,只能用徒手對打。 這是在訓練他們出手前得先忍一下,先想想、別衝動,人一衝動就容易壞事,所以練習不衝動很重要。二個孩子小時候幾乎天天吵架、打架,我會觀察他們有沒有遵守規則,只要有遵守,就不用擔心他們打得太過火,鑄下難以挽回的憾事。(未完,點文字觀看全文PDF)
●照亮心靈線上講座時間:112年10月4日(三)晚上7-9時講題:善生善終,尊重生命自然節奏講師:陳秀丹(陽明交大附醫主治醫師)參加辦法:免費線上講座,請先上泰山文化基金會網站(www.taisun.org.tw)報名,參與連結演講前以E-mail傳送。※講座內容錄影剪輯會於人間衛視播出,時間另行公告。具公務人員身份之參加者,每場可認證2小時終身學習時數。主辦:泰山文化基金會02-25017722協辦:人間衛視、臺北市立圖書館感謝:泰山企業 ●生涯導航線上講座時間:112年10月25日(三)晚上7:00-9:00講題:爆發閱讀——高手這樣翻轉人生講師:歐陽立中(作家、演說家)時間:112年11月24日(五)晚上7:00-9:00講題:每個孩子都被賞識講師:吳曉樂(教養、文學作家)●品德與教養線上講座時間:112年10月20日(五)晚上7:00-9:00講題:提昇親子關係的溝通妙招講師:第五德嘉(親職教育專業講師)時間:112年11月10日(五)晚上7:00-9:00講題:生活素養——從餐桌通往世界講師:番紅花(親職教養作家)時間:112年11月17日(五)晚上7:00-9:00講題:從原子習慣建立的閱讀力講師:宋怡慧(高中圖書館主任)●真愛家庭線上講座時間:112年10月14日(六)上午9:00-11:00講題:阿德勒的正向教養講師:吳珍(諮商心理師)時間:112年11月16日(四)晚上7:00-9:00講題:看見情緒背後的訊息——青少年溝通策略講師:胡展誥(諮商心理師)時間:112年12月02日(六)上午9:00-11:00講題:孩子 總會如我們想的那樣成長講師:張榮斌(臨床心理師)【實體講座】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時間:112年12月16日(六)上午9:00-11:00講題:用正向聚焦引發孩子的正向轉變講師:陳志恆(諮商心理師)地點:彰化縣大同國中(員林市大同路一段345號)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參加方式:線上講座以Google Meet線上會議室進行,實體講座報名後直接前往;報名請至泰山文化基金會網站http://www.taisun.org.tw主辦:新北市政府教育局、泰山文化基金會 洽詢:02-25017722泰山文化基金會承辦:新北市達觀國中、育林國中、三多國小、積穗國中、福和國中、臺中市宜欣國小、彰化縣彰興國中、僑信國小、大同國中(下方)●書香彰化─與大師有約時間:112年10月29日(日)下午2:30-4:30講題:一個北台灣家庭的四季餐桌講師:洪愛珠(作家、美食家)地點:永靖鄉公所禮堂(永靖鄉瑚璉路230號)時間:112年11月18日(六)下午2:30-4:30(本場時間異動,敬請留意)講題:好好長大是需要勇氣的講師:文國士(熱血教師)地點:溪湖鎮公所禮堂(溪湖鎮青雅路58號)時間:112年12月2日(六)下午2:30-4:30講題:可以跟孩子聊些什麼?聊出孩子的閱讀與生活素養講師:番紅花(親職教養作家)地點:秀水鄉立體育館(秀水鄉安東村瓦磘街17號)※參加者每場有機會獲得講師簽名著作、參加滿2場有機會摸彩。※具公務人員及教師身份之參加者每場可認證2小時研習時數。※場次時間如有變動,以彰化局文化局及泰山文化基金會網站公告為準主辧:彰化縣文化局04-7250057#2336合辦:泰山文化基金會02-25017722指導:彰化縣政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