雜誌PDF檔案下載
人才的培養是需要時間的,我們不能等二十年後問題發生了才開始想「人才在哪裡?」必須從現在起,改變人才培育的觀念和整個教育系統,想想二十年之後,什麼樣的人才能夠生存下來? 所以我要強調,能力比知識更重要,培養自己成為有能力解決問題的人,比任何漂亮的學歷包裝更重要。學生在求學時代最應學會的是意見表達與建立自主學習的思考習慣,培養與群體互動、協調合作,一起面對未知問題的挑戰,才有可能適應瞬息萬變的世界。
人間的苦難,多數起於人心不足,若我們認清生命的本質,就不會迷於外界的榮華富貴。人間有愛,不是壞事,但也未必是好。愛之深,責之切,因愛生恨,才是人間常存的苦惱。●為名利爭破頭快樂嗎? 愛,通常含著期待,當希望落空,雙方的期待出現落差,因不滿就會衍生怨恨,衝突對立因之而起。愛,必須能不分別、不執著,才可坦蕩蕩的付出,甘願做歡喜受。用平常心看待人間事,就不會比較得失,也無風雨也無晴,天寬地闊任遨遊。 真心把自己當自己,才能活得自在。自在,自然輕鬆快樂,就能幸福的吃飯,安心的睡覺,以此換來健康的身體,不必承受病痛的折磨,不必拼命賺錢,然後惹得渾身是病。
孩子要變壞不是一時的,要挽救孩子的心,為人父母必須有勇氣,為自己對孩子的傷害道歉。因為當大人犯錯時,能誠心向孩子認錯,才能給孩子樹立好的榜樣。 那天晚上,很晚了,這位媽媽傳了簡訊給我,「孩子回來了!」我回覆她:「真好!」 原來,當我們真真實實地面對自己的錯,那麼錯事就不再是那麼可怕。一個人不斷找理由,不斷逃避,就有可能一錯再錯,生命就這樣停止成長了。 沒有人不犯錯的!但是一犯錯自尊就被擊倒,不承認自己的錯處,而倔強讓我們都不說真心的話,關係就這樣卡住了! 其實認錯的當下真的會讓人很緊張,但是,低頭承認過錯,這一關也就過了!坦白認了錯,你就是小飛俠,可以自由自在的飛翔了~~
誠如羅勃.瑟曼(Robert Thurman)博士,在《內在革命》一書中提到「圓泡共振」原理,他提到在地球上,每個人都是一個圓泡,除了個人有自由意志的成長,也要樂意透過各種媒介,和他人取得交流,並創造善心善意的世界。 讓我們來想像——我們每個人的小圓泡,由於成長、自由意志,再到分享的擴大,我們都正在進行這一輩子最好的抉擇,與人為善,廣結善緣,並且造成了更大的圓泡,包容了更多異己和不可能。 這樣的地球,這樣的世界,不是更有趣、更有意義,也更豐富了嗎?感謝媽媽、五姨,感謝周邊許多親朋好友、同事同學、讀者聽眾等的人生交會,由於我個人小圓泡的連結,主動找到各式各樣成長的歷練,在越來越大的圓泡裡,我看到慈悲為懷的心境,也找到助人為樂的行動力,這不就是一輩子最好的抉擇了嗎?
照顧失智失能老人家或身心障礙親人,是一條漫長又孤單的路。有句話說「愛有多深,路就有多長」,光靠對親人的愛與責任感,並不足以應付經年累月、夜以繼日的照顧重任,還得熟悉相關照顧知識與技能,其中最常被忽略的,就是照顧者的自我照顧。...... 照顧好自己才能照顧好摯愛親人。家庭照顧者首先必須學習自我察覺,知道自己處在怎樣的狀態,才能尋找因應之道。在照顧初期,照顧者最常見的反應是「為何是我?」困惑、怨懟與氣憤等情緒油然而生,大約要半年到一年才能慢慢接受與認同照顧角色。而如果對被照顧者的病情不熟悉,比如無法了解失智長者為何反覆詢問,也可能以為對方裝病、故意找碴,而更加不悅。
美國投資大師羅傑斯(Jim Rogers)在《給寶貝女兒的十二封信》一書中很貼心提醒:「做你會的,全力以赴!」 「做你會的」,我的解釋便是興趣了,無感的工作只是賺錢的道具,沒有什麼樂趣可言,可是為了工作這件事虛耗一輩子,人算什麼? 梁啟超先生曾說:「吾生平作事,得力於興趣兩字,茍用化學分析法,分析吾梁啟超的成分,恐怕百分之九十九,是含有興趣成分的。」 這說明了梁啟超立身行事的動力與興趣脫不了干係,那是影響一生的事。 興趣是什麼?可能你我都很難一下子便下了定義,簡單的觀察應該是,一提起勁來可以沒日沒夜做上很久,就應該是很有興趣了,它是原發,不是刻意培養的,如果想使之成為專業,沒有適度強化、努力再努力,是不可得的。
每每有人知道我在國中任教,都會問上一句:「現在國中生很難教喔?」當下我不願多回答,因為提問者想知道的答案已經在問句揭曉。我心中十分清楚,帶領青少年探索自己,絕非只是我的責任,學習的主人是孩子,答案永遠在他們身上。 換句話說,一位擔起所有責任的老師,在21世紀教育路上,即將面對無情挫折與打擊,老師沒有做錯,只是錯估情勢。過去社會因為資訊不發達,教室是獲取知識的重要場所,所以老師扮演著為師為父母亦為友的角色,現在情勢大大不同,資訊取得太容易,有時連老師都不懂如何運用,如果還用過去包山包海的教育方式,孩子眼中的你只是一位自以為是的教師。
活動快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