雜誌PDF檔案下載
孩子的態度,往往來自父母的對待,你怎麼對待他,他就怎麼對待你。父母親輕輕的一句話,可以重重壓傷孩子一輩子,也可以為他開啟生命中無限的可能、無限的機會,我一直覺得這是一個態度,而態度就是從平日的對待而來。 「愛」這個字,把心拿出來,就是一個「受」,請你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孩子的心,當他在谷底的時候,不要在他的傷口上撒鹽,而是把你溫暖的手去貼上他的心。嚴長壽先生寫過一本很棒的書《做自己的天使,也做別人的天使》,當我們用心去感受孩子時,孩子也會用同樣的心來感受我們,不僅做自己的天使,把自己照顧得很好,他所到之處也能讓自己溫暖的心去溫暖別人。(點文字看全文PDF)
孩子,你問:「為何對於某些領域的事物總是充滿好奇心,即便成果不佳也樂於求知求學。而提不起興趣的事物,無論誘惑再多、果效再好,總無法引起進一步的挑戰慾?」 學習對於學生或許是一種壓力,我想透過學習壓力,來談思考路徑與內在探索,而非績效、快樂學習,是你如何透過這些事物看到自己? 真實世界中,我們會受到吸引的,往往反映了內在的特質。人與人的關係,也反映著你與自己的關係。學習的領域猶如人際社會,有各式的生態與學理。在人際圈中,擁有某種內在性靈,就會被某種人吸引。那些與你相處愉悅的人,其實是反映你喜歡並且接受的內在自我面向。 你所遇到所謂的困難,都不斷地反映學習的課題。當你想掌控時,同時也被掌控。控制慾強大的人,除非內在的空虛得到填補,否則無法放下別人,也無法放下自己。因懦弱而做的決定,做了之後會不斷感到懊悔,並且會更加的軟弱,因為內在的問題不解決,關係無法改善,而且會製造更多問題。(點文字看全文PDF)
老師不僅是孩子在學校的專業教導者,更是心靈輔導者。有一句話說:「老師是心靈的工程師」、「十年樹木百年樹人」,因人格教育的養成非一朝一夕,如果孩子能在學校培養正確的人生觀,將來在成長過程中就不容易有行為偏差的問題,也可減少犯錯的機會,成年後比較有自信和判斷是非的能力,進而減少許多社會問題。 所以老師其實是滋養心靈的志業。在這老師越來越弱勢的年代,多數的教育夥伴仍秉持初衷,願意為學生付出,只希望能協助每個孩子找到自己人生的定位,找到自己的舞台。天生我材必有用,我相信每個孩子都是尚待琢磨的鑽石,我們要鼓勵要磨亮他們,只要角度對了,他們必然閃耀出璀璨的光芒。(點文字看全文PDF)
以科學原理來分析,大笑時會用力吐氣,深呼吸,血液的含氧量會增加,大笑時牽動的肌肉運動也會使大腦分泌腦內啡,這是一種快樂的賀爾蒙,能夠讓人心情放鬆而愉悅,無形中也會減輕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累積的壓力。 記得國中或高中課本有一篇梁啟超的文章,提到興趣或娛樂有三樣要注意的事,第一樣是追求快樂,不能有不快樂的後果,比如賭博的過程很刺激快樂,但會導致不快樂甚至悲慘的後果,然後好像他也提到,最好興趣本身也能有所進步,附帶享受到知性的愉快。 我則認為,任何嗜好、興趣,都必須及早培養(甚至交朋友也是),一路養成習慣,到年紀大了,才能依舊保持濃厚的熱情與對生命的信心。 所以,撥一點時間,做做自己有興趣的事,找一個空檔,學學讓人開心的新事物,把舊日嗜好重新撿起來溫習一番。 總是覺得,任何一種樂趣,任何快樂之道,其實都是一種習慣,它需要時間去陶冶,也需要熱情去灌溉。今天不做,明天也許就不會執著地投入了。絕對不是等到有錢了,等到成功了,等到退休有閒了,自然可以手到擒來。是的,如林語堂所說:「如果我們願意,這人生是儘夠我們享受了。」(點文字看全文PDF)
孩子成績不好,送補習班、找家教、寫練習卷,這些都可以是挽救成績的方式。但是,學習的主體還是孩子,真正關鍵的還是孩子本身的學習態度。 現下大部分的父母都可以接受在生活上訓練孩子獨立自主,為什麼面對課業表現時,卻還是只想藉由補習班、家教這些外力為孩子解決成績問題,而放棄了讓孩子釐清自己的問題、培養自主學習的機會呢? 學習,是一輩子的事,更應該及早培養自律自主的精神。 每個孩子的性格不同、學習狀況不同,所面臨到的學習困境可能也不盡相同。學校教育受限於班級人數、老師時間有限。「因材施教」,可能是我們在家庭教育上可以幫到孩子的。所謂的因材施教,不一定是說父母得親自教孩子課程,而是一種「因為了解你,所以我知道你可能的困境;因為理解你,所以我知道如何激勵你」的概念。於是,每個父母都可以是孩子最好的老師。(點文字看全文PDF)
上次,人山人海,加上饑腸轆轆,所以父親在期待中吃到了興奮飽足的一餐。 那時,父親沒有找座位的壓力,而我雖然餓,但找位置的憂惱大過一切,最後終於有了座位,卻未用心品嚐食物滋味,只是覺得順利吃完午餐而已。 這次,下午五點多,肚子還沒餓就來吃,而且沒有排隊等待那種新奇興奮感,所以對父親而言,食物變不好吃了! 食物並沒有屬於它自己好吃不好吃的本質,而是隨食用者心情去詮釋而已。(點文字看全文PDF)
這位年輕師傅真是令人既驚詫又佩服!優游於各種身分的轉換,不執著、不起分別心;工人也好,音樂老師也罷,只專注在當下的工作,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。尤其言談之間顯現其對於教育的憂心與關注,更重要的是,比起一堆只知道立談坐論、下筆千言的人,他劍及履及的精神更是可貴。 跟在幾位師傅身邊,我發現在收廢品時,他們一一拍照存證,標單上有的才收,不在其內絕不貪得。鄭大哥說,有一次回收一台閒置多年的豆漿機,拆開時才發現內藏二十萬現金,他們二話不說交到警局通知當事人來領取。 以雙手轉廢品為資源,以論語挽人心於正途。「言忠信,行篤敬」,這種修持令人感佩。 《論語.公冶長》子曰:「十室之邑,必有忠信如丘者焉…」說的便是年輕師傅三人組這樣的人吧!(點文字看全文PDF)
有一次,我在帶領工作坊進行分組活動,問一個孩子願不願意跟另一個小朋友同組,他回答說:「我沒差。」我聽了很訝異。如果是一個有禮貌的人,至少該表示歡迎,絕對不會說:「OK啦!」一副無所謂的樣子。孩子們不知道有一句最簡單、最有禮貌的回答是:「好!」所以才會學著某些大人說:「我沒差。」 類似這種言語誤用、亂用,生活中例子非常多,可是沒有人替孩子講究這些語言的教養,於是他們越學越粗糙。也許很多父母認為,這沒什麼大不了,但等到孩子有一天長大了,需要去做更重要的事情時,才發現少了一些說不上的「氣質」,他們無法清楚地表達自己,而平時習慣的粗魯、口無遮攔難以在短時間之內修正過來。言語上不了檯面,競爭力就差人一截。語言是家庭教育從小就應該扎好的基礎,千萬不要錯失良機。 有一位美國大學校長曾經說:「年輕人在起步時,有三件事能使他們佔上風,一是有禮貌,二是良好的品德,三是閱讀的習慣。這三件事即使最昂貴的學校也未必能教得好,但最貧微的家庭卻可以完成!」可見家庭教育所具備的影響力是多麼深厚、強大,如果我們都不知道如何好好發揮家庭的力量,真是太可惜。(點文字看全文PDF)
2017照亮心靈系列講座「善念行動,改變世界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