雜誌PDF檔案下載
談個人幸福與道德有何關係?相信很多人沒有想過,有時即使你未跟人互動,也會產生道德的問題,譬如有一個人跑到深山裡隱居,從來不跟人接觸,人家也會問,他在那裡有沒有破壞環境?任何時候,只要你的行為會影響到他人,就會產生道德的問題,這就是一種行為規範。簡單地說,道德就是在和別人產生互動時,會考慮到別人的利益和感受。所以只要有兩個以上的人相處,就可能涉及道德。 請不要小看了道德,以為它跟我們的幸福無關。比如騎單車的通勤族,把車子停在捷運站外面,再轉乘捷運回家。下次去牽車時,有時會發現自己的腳踏車籃子被人丟進垃圾,很不高興,如果他把垃圾撿起來,順手再丟進旁人的腳踏車籃子中,豈不是讓下一個人心情也不好?如此一個接一個,一件垃圾就製造出這麼多怨怒,這個社會還能保持和諧嗎? 再舉另一例子,去餐廳吃飯,你會不會擔心菜不乾淨?拿筷子翻一翻,看起來沒有問題,但是也有可能在廚房炒菜時,菜中掉入不潔異物,廚師看了只是撿起來,照常端上桌給不知情的客人吃。如果你不想碰到這種事,必須期待餐廳裡每個工作人員都要有點道德。.... 所以為了安全起見,請大家共同遵守道德很重要。一個有道德的社會,會讓人自發性覺得做任何事,有義務考慮他人及社會整體的利益,而不只是個人一己的幸福。這就是史懷哲所稱關心良善行為的「倫理」。(點文字看全文PDF)
孩子們彼此到對方家裡作客,就會學到作主人時,要練習當主人該有的氣度,慷慨分享自己的玩具、幫忙照顧客人的需求;作客人時,也要學著當客人該有的禮貌,不能像在自己家裡那樣隨興,要表現出適當的應對進退,這正是與人相處的練習,也是很棒的人際關係學習。 當然,孩子到別人家的時候,會看到對方的父母怎樣教育孩子,也許有些部分他們會羨慕,有些部分,他們也會覺得不能理解,因為自己家裡的規矩可能完全不同,但是從這樣默默的體驗之中,他們會知道這樣的不同沒有什麼所謂的合理不合理,很多時候,是家庭生活方式的差異而已。 當別人的孩子來到我們家中時,透過對他們的教導,或是從他們的行為去觀察,我們大人也會思考,自己對孩子的教育是否太過於嚴苛?又或者是在某些部分過度的溺愛?在這種交互教養的過程之中,不僅僅是孩子學到、看到很多,身為父母親的我們,也因此學習成長。(點文字看全文PDF)
每逢大考季節,總有學生與家長對選填校系感到茫然,主要原因恐怕出在欠缺生涯發展視野。生涯規劃可分成四步驟:認識自己、探索可能、選擇方向、追求目標,當孩子對生涯抉擇有所困惑時,家長可採取上述分解動作,協助孩子調整步伐,邁向更堅定的未來。.... 認識自己、探索可能、選擇方向、追求目標,是生涯規劃的四步驟,經由此一過程所做出的生涯選擇,通常都能獲得孩子的認同,並激起追求目標的熱情。生涯發展是一生的事,長大後只要對自己的生涯選擇有了困惑與質疑,都可再走一次生涯規劃四步驟,找到更適合自己的工作與志業。(點文字看全文PDF)
人生是用來修煉的,並不是用來追求效率與成就的,要學會緩慢,在緩慢當中自然看得清楚,想得透徹。幸福人生,緣於悠閒和懂得簡單的生活,現代人的不幸,皆因太匆忙了。 我們的四周,處處皆美,你注意到鄰居的笑容、路上小朋友的笑聲嗎?年歲增長,行動緩了,反倒令我幸福倍增,同樣是拍照,我已習得用心觀照,美景處處。 活著,就要學會看破,才能認命。認命的人,不會捨本逐末,追求空泛的財富,而忘了平靜當中的幸福。尋求內心的平靜,幸福和快樂會因你的覺悟而不求自來。 拍了一輩子照片,最後才悟得──美景,就是珍愛當下。(點文字看全文PDF)
「很多孩子都是來自弱勢家庭,他們就像是從我們手指縫中不斷流逝的細沙,如果當老師的不為這些孩子做些什麼的話,細沙會默默地流失,最後隱匿在泥土中不留痕跡。我願意當那填補縫隙的人,多少為這些孩子做一點事,哪怕只是聽聽孩子的心聲都好。」強哥語重心長地說。 在台灣各個校園的角落裡有不少像強哥這樣的老師,他們默默為孩子付出,不求回報。或許是失能的家庭讓這些弱勢孩子缺乏父愛或母愛,而學校老師的付出填補了孩子心靈的缺角。 教育家福祿貝爾曾說:「教育無他,唯愛與榜樣而已。」在強哥身上我看到他對小偉的愛,或許這緣分只有短暫的三年,但他們師生的情誼令人動容。(點文字看全文PDF)
每到歲末,大家習慣刷刷洗洗,除舊布新,象徵著驅除霉運與不吉利,以迎接新的來年,或到大小廟寺去安太歲,祈求眾神保佑全家安康;我則喜歡為學校每個貧童購雙鞋子或添件新衣裳,讓他們跟大家一樣有新衣穿,歡喜過新年。…… 歲末年終之際,我會請廠商到學校為他們量身訂做新鞋子、新衣服,廠商也有愛心,願意以較成本低廉的價錢半相送,替我減輕不少負擔。後來,我以前教過的一位賴姓學生,回母校提供一小筆行善濟貧的資金,師生共襄盛舉,宛如投入心湖的小石子,泛起陣陣美麗的漣漪,使行善的信念更為堅定。 以前為了一件新衣服,跟弟弟搶來搶去,跟媽媽鬧情緒,破壞年節的氣氛,實在很過意不去;現在用這樣的方式來解除心裡的愧歉與不安,同時更希望社會大眾溫飽之餘,也能釋出一些愛心,關愛周遭的可憐人,燃起撫慰人心的亮光。(點選文字看全文PDF)
親子之間的愛本來就在,只是受許多的觀念、傷害、習氣與家族能量等因素影響,阻礙了原本的交流,以下是幾種會造成愛的連結發生障礙的狀況: 一、評價與論斷:我們心中有個畫面,認為「理想的父母」應該如何,如媽媽不應該重男輕女等。其實換個角度想,我們可以不認同父母的某些行為,但無須用自己認為的標準去衡量他們,對他們賜予我生命這個事實仍應心存感謝。 二、停留在過去的傷害:如曾被嚴厲責打或忽視而心生怨懟。我們可以這麼思考:我願意開始看見並照顧過去受傷的內在孩童,我可以學習如何成為珍視內在孩童的有愛父母,同時明白父母給我的已經足夠,其餘的我會自己創造。必要時我可以帶著受傷的內在孩童尋求療癒。 三、抗拒接受父母的命運:孩子不忍見父母受苦,於是承擔父母的受苦與責任,扮演父母的父母之角色,但往往又懷有怨懟。 四、困在家族能量的糾結中:例如父親很怨恨祖父,孩子承接這股怨恨不接受父親。 五、捲入父母間的問題:如看到爸爸有外遇,所以同情媽媽、排斥爸爸。●回復家庭序位不再受苦 對有些人而言,要能覺察與面對以上障礙並不容易,這個覺察並非觀念上的說服,而是能夠發自內心的真誠面對才會有力量,所以必須經由學習與療癒,重新理解與釋放傷痛……等等歷程,才能「接受」。有時,這樣的歷程甚至需要好幾年的時間,只要願意朝著這個方向移動就是和好的開始。可以跟父母產生心理上的連結,就是跟我們的生命源頭有愛的交流,將會如同樹木扎根大地一樣,獲得滋養與力量。 對於父母長輩的問題,可以建立新的態度是,尊重家庭的序位,父母是大人,我們是小孩,小孩沒有能力去解決大人的問題。願意謙卑地把大人的問題歸還給大人,才能開啟屬於自己的人生,不會捲入上一代的受苦模式。(點選文字看全文PDF)
教育孩子很重要的是:I see you。老師是生命的「陪伴者」,只有生命可以接觸生命,只有生命可以療癒生命。我們要找回對生命的熱情,透過分享與影響,用我們美好的生命引導出下一代生命的美好。(點文字看全文PDF)
2016身心健康講堂「實踐真善美的價值」(點選文字看全文PDF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