雜誌PDF檔案下載
假設孩子回家開始打噴嚏、流鼻水還咳嗽,媽媽第一句話就說:「早上叫你穿衣服你偏不聽,感冒了吧!」甚至說:「看吧!這下咳嗽,咳死好了。」雖然愛之深,責之切,但這樣一來,孩子也無從感受到父母隱藏在責備裡的深切愛意,這就成了負面的貢獻。 正面的貢獻是一種愛的滋養,給他吃飽穿暖,滿足他的生活需求之外,當他有挫折的時候,牽著他的手,看著他眼睛,當他掉眼淚的時候,抽一張面紙給他擦擦眼淚,這就是一種正面的對待,讓他感覺到愛的滋養,這樣的孩子成長之後,不管是對自己或他人,都會是一個負責任的、具有自我肯定特質的孩子,因為他的內在很篤定知道自己擁有愛,因此對人也會心懷感恩。他欣賞自己,也會去欣賞別人,他接受自己,同時也能接受並信任他人,所以當他慢慢長大之後,他的生命力是豐富的,是喜樂的。 相對的,如果你對孩子總是提供負面貢獻,也就是負面的傷害,如前面例子所舉,當孩子感冒咳嗽了,就叫他「咳死好了」,讓他心靈受傷,甚至不聽話就動輒打罵,彷彿他天生就是麻煩精,專愛找你麻煩,這對他都是一種痛苦的成長經驗。這樣帶著傷痛成長的孩子,對自己和他人都會抱持否定的態度,既不能信任自己,也沒有辦法去信任別人,對人充滿懷疑及排斥,愛攻擊又愛批判、抱怨,形成一種扭曲的、匱乏的生命,無法與人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。(點文字看全文PDF)
「教育無他,愛與榜樣而已。」當今社會愛有過之,榜樣卻嫌不足。愛過頭就是溺愛,不能打不能罵,不要求也不教做事,有事父母師長服其勞,這是病態的愛;榜樣是身體力行的工夫,不能僅止於說教,還要做給孩子看。就以人人畏懼的打掃廁所而言,師長應該花時間和精力去陪掃,等到學生們做順手後,再放手給他們自己做,並適時給予讚美與肯定,相信每個孩子都不會排斥學習。(點文字看全文PDF)
那一年的夏天我在埔里的中輟生之家第一次遇到他,瘦小的身子,習慣四下張望,透露著慧黠的眼神,令人印象深刻。 他是隔代教養「家庭功能失調」的孩子。聽說他逃學四處遊蕩。逃,可是逃避自己的遭遇,逃避不願面對的人生?終於逃進了中輟生之家。 在我教導他們學騎獨輪車的過程中,這小子學得可快了,沒多久就已經可以騎在車上向同儕炫耀。最後一次上課的時候,他對著我大聲說:「教練,我會練成更多技巧,下次見面再表演給你看!」(點文字看全文PDF)
在這個「虛擬實境」的科技將取代人類的娛樂與體驗時,我更加懷念那個會流汗的真實世界。 這些年在推展環境教育的過程中,對於數位資訊與高傳真的影音產品,真是又愛又恨,一方面,在推廣上數位影像是非常方便又有效率的媒介,但是另一方面,我們習慣這些電子影像後,我害怕會取代人們願意親自走入森林,逐漸喪失感受大自然之美的能力,然後與真實世界遠遠隔絕。 當許多難得一見的生態景觀輕而易舉地在我們的螢幕出現時,這些數位化的民眾即使擠入國家公園,也都喪失了感受自然的熱情,就像101大樓前的民眾一樣,在自然野地前,我看到大部分都是無聊的小孩和麻木的家長,只會用相機和攝影機行禮如儀的拍下這些美景或地標招牌。「自然」已經變成可以捕捉帶回家的影像,或者成為可以消費的商品。 總覺得要真正了解大地之美,並不能只站在遠處用雙眼去看它,或靠高傳真數位影像去欣賞,而要我們親自走上路,流些汗,喘喘氣,甚至會受點傷,去接近並崇敬它。 這些來自現場的力量,能夠讓我們從知識上的認知進入到生命的體會,然後才能產生真正的行動而改變我們的人生。(點文字看全文PDF)
因此,我們要學習如何成為彼此的幫助,需先做改變,承認自己的不足,放棄以自己為中心的生活方式,在角色上成為彼此的幫助者,而不是定罪者。認識自己的解讀習慣,也用心協助對方認識自己。 肯定自己的好動機,同時也要相信對方的好意,體諒彼此的限制,給彼此互相學習的空間與時間,建立合情合理的期待,看重對方的用心,接納對方不熟練的表達。選擇經營關係,真心把對方當作使自己更完整的夥伴,愛他、瞭解他、欣賞他。 婚姻就像苦苦的可可粉,經過我們用心的處理,才能調製成可口的巧克力。生活中的瑣碎事情就像灑在空中的麵粉,經過我們的手時,要把愛及憐憫加進去揉一揉,出來的就是甜美的關係。 ●我定義愛你就是:不管你是不是講道理。●我雖不全然瞭解你,但是我相信你。●我不完美,但是我放心讓你看到我的不美。●我發現我們多麼不同,但是我欣賞並覺得好奇有趣。●我逐漸變老但是在你的攙扶下,我可以欣賞日落的美景。(點文字看全文PDF)
每個人的人生,到頭來還是得自己面對,中年危機到來,只有自己能體會,別人未必了解。十幾二十年的工作,收入穩定,壓力還好,但要說是夢幻工作也談不上了,每日到了下班時間,總是頻頻看錶等打卡,下了班慵慵懶懶沒衝勁,然後周而復始,一天過一天。 步入中年的前後幾年,是人生的第二次青春期,腦子再次升起風暴,對自己對未來重新評估與擘劃。我是誰?我要變成怎樣的人?我想做出怎樣的事情?十七、八歲的困惑,再次浮現。中年不一定有危機,但多少會想到:「人生就這樣了嗎?」這樣的問題。危機就是山丘,越過去,新的風景展現;越不過,只好退回原點。 處在中年危機之中,茫茫不見前路的人,會像自我認同渙散的青少年,追逐短暫的感官刺激、小團體認同,自我麻痺。中年外遇,酗酒,追逐名牌名車,賺了錢還要賺更多錢,掌聲還要更多掌聲,其實都填補不了內在的空虛。 度過中年危機的關鍵,在於找到除了自己與家庭之外新的生活目標。中年以後,如果注意力還是聚焦於自己周遭,跟年輕時一樣,人生的衝勁就會疲軟消風。一個人的生命與前途有限,族群的繁衍無窮,雖然自己逐漸老去,但看見更多生命過著更好的生活,就會看見無數個自己,重新年輕、不朽。(點文字看全文PDF)
有一位朋友的孩子學科都很優秀,也順利考取醫學院,當上醫師,但是難得回家。即便是放假,都說平日工作太辛苦,要多休息,要和朋友聯誼,沒有時間可以回家。朋友想:回來不就是休息嗎?等到孩子偶爾回來了,一家人一起吃飯、看電視,大部分時間竟然不知道如何交談,他們已經太久太久沒有聊天,沒有共同話題,也沒有談天的習慣。朋友這才明白,孩子不愛回家,是因為他回到家裡是無法放鬆的,是不愉快的。 把親愛的孩子養成陌生人,是一件很不可思議的事情,但是現在有很多父母正在做這件事。更悲慘的是還有人把親愛的孩子養成仇人,沒有相處,沒有交談,就沒有瞭解和信任。生下孩子,與生俱來的只有血緣關係,其他的關係要好好的「養」才會建立,尤其是親密的感情更需要花時間經營。 好好的養,不是花很多錢才叫「好」,要知道,所有的愛都需要眼神交會,如果親子難得面對面,沒有眼神的交會和言語的交談,就不會有情感的交流,更不會有心靈的互通,那家人當然就只是住在一起的陌生人而已。(點文字看全文PDF)
兒子每天晚上回到家已將近十點,但我們都會挪出一點時間來聊聊天,他會將補習班的點點滴滴和我們分享,他說:「有些和我一樣自軍校退學的同學,大家一起來補習,話題比較接近,都會暢談入伍訓練的種種,那是一段共同的經歷,有辛苦有歡笑,讓我們成長的歷程,大家聊得很開心,也不忘相互打氣,期待明年有個好成績!」 偶爾,我和老公會到捷運站等待晚歸的兒子,每當他的身影出現眼前,我們六目交接時,都有一種難以言喻的感動,在夜色中,一起走在回家路上的身影,還有相互交談裡所感受的溫馨,是我們家庭美好的畫面。(點文字看全文PDF)
父母對孩子放手,並不是事不關己,漠不關心;而是要像教他放風箏一樣,風箏飛得好不好,不是父母一直替孩子緊握著線不放,而是在教導示範後適時的放手,讓孩子自己學習去掌控與調整手中的線;當然,風箏飛得順利與否,還有很多不可控制的因素(如風向、地面環境、天氣……等),但只要具備放風箏的基本常識與正確原則,孩子就有信心去面對與解決,即使不慎失敗,也能陪伴他一起研究改進,如此一來,父母大可放手讓孩子自己去下判斷與做決定!(點文字看全文PDF)
2015照亮心靈講座「傳播真善美的種子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