雜誌PDF檔案下載
大多數的人都覺得自己活在一個困境裡,認為自己很幸福的人可能並不太多。曾經演過《臥虎藏龍》、《藝伎回憶錄》等電影的知名藝人章子怡,不但長得漂亮又會演戲,是許多女性羨慕的對象,多少人希望像她一樣才貌雙全、受人喜愛,但是她卻在一次訪談中表示,如果有來生,她並不想當女人,而想要做個男子漢,感受一下男人呵護女人的英雄滋味,這會讓她產生強烈的滿足感。 愛因斯坦也說,如果人生能夠重來的話,他寧可去當水電工或擺地攤,生活單純一點,也許會比較幸福。這讓我想起,幽默大師林語堂曾說:「大家都想做另外一個人,只要那個人不是現在的自己。」似乎每個人都羨慕其他人的生活,相信自己如果能夠像他一樣,便是最大的幸福。 但英國劇作家莎士比亞卻認為,從別人的眼中看到幸福,其實是一件很苦澀的事,因為再怎麼美好也是人家的。所以莎翁說:「自己的人生自己追求,不要看到別人有什麼就想要,嚮往著跟他們一樣。」這只會讓自己感到更加不幸,與幸福的距離更為遙遠。 因此,一個人是否感受幸福,自己心中須有一把尺,逐一釐清種種會影響自己對幸福看法的主觀感受。也就是說,不管我們是要找到幸福或是要找回幸福,都得從「心」做起,破除有礙於我們獲得幸福感的一些迷障,正確看待自己到底在追求什麼,方能避免「心」再度為情境所困,以至與當下的幸福錯失交臂!(點文字看全文PDF)
八十五歲的公公,和七十六歲的老爸,身體都還可以,都是獨居,獨立到不行。 老人家能健康獨立,是子女最大的幸福了。我當然希望公公和老爸繼續如此保持下去。只是,如果能再多一點點請求,給我們一點表示孝心的機會就更好了,不要老是拒絕我們的好意嘛!(點文字看全文PDF)
女兒的乾爹是我最要好的朋友,出生在書香門第的他,從不敢開口說自己想當水電工的願望,一路順遂的讀到法律系畢業,也有穩定的工作,但中年後竟再回到大學就讀餐飲科,在湯瓢刀叉中,他找到了生命的價值與存在的意義,「桃子,以前一直想退休,現在卻想一直做下去!」他如此告訴我。他的轉變來自於他找到了自己的方向,那時的他帥氣又迷人。 他說:「快樂不在於賺的錢多寡。」我猛點頭的同意。我想到在學校裡看到一張張純真的小臉、聽到一句句親切或貼心的問候,那都是我的快樂泉源,所以我從不曾羨慕別人做什麼大事業,因為在我看來,我選擇了我能做、想做、喜歡做的事,就是我的大事業了。 每到畢業前夕常有學生來問我,畢業後該選讀什麼學校,甚或未來該做什麼,我無法告訴他們答案,我只能分析各級學校的優缺點及未來職場可能面臨的狀況,真正做決定的人是自己。我希望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,孩子都能夠清楚的知道自己要什麼,然後做好每一階段的決定,當有那麼一天,數十年過了,同學再聚會,當聽到:「你在做什麼?」時,我希望他們都能帶著滿足快樂的笑容說:「我在做我自己!」(點文字看全文PDF)
我告訴朋友:「你提供孩子一些資訊,提醒她人生可以有不同選擇,這完全沒錯。但可能有問題的是『說話的順序』。如果,能先靜心聆聽孩子的想法、看法,知道她要什麼、想什麼,懂得說話者的心思意念,才能把話說到心坎裡。如果沒做到傾聽,就滔滔不絕灌輸自己的想法,不管用意如何良好,總免不了『你不懂我的心』強迫接受的怨懟;不僅要聽見彼此言語,還要能聽見語言之下的心,感覺到心裡底層的情感,不做任何評斷,才是傾聽喔!」 朋友聽了,拉起女兒的手,兩人暫時無言,心結似乎暫時放下了,但未來的溝通,還有漫漫長路須學習。(點文字看全文PDF)
我喜歡《華嚴經》上的一段話:「心如工畫師,能畫諸世間。」經上揭開了語言、念力的秘密。 有些人喜歡用髒話罵人,卻沒有想到,聽到最多的人是他自己。罵人的聲音就像魔音一樣,聽得最多的,傷得也最深。 當口出惡言成為習慣後,經由自己的耳朵日以繼夜的聆聽、灌輸,久而久之,這種語言就成了心田的種子,早晚會給自己創造惡運的果實。因為我們的思想具有能量,語言是有聲的思想,因此語言具有很強的能量。(點文字看全文PDF)
做家事,看似與學科的學習無關,卻是影響一個孩子性格及做事方法、人生態度的大關鍵。每一次如果能夠靜下心來,仔仔細細的按部就班做好一件事,然後,耐心等待成果,最後,練習調適心情,接受成或敗。對孩子來說,就是一次內心豐盈的美好學習經驗。一再一再的累積,歲歲年年,從做家事裡學習,從而有能力、有信心面對自己的人生。(點文字看全文PDF)
親愛的家長們,請了解你的孩子每天上網的時間有多少,影響了什麼?了解他的各科進度、內容與作業,請與他討論學習內容或心得收穫,不要「只要你能All Pass,我就放心地由你去」。分數不代表一切。 親愛的孩子,要學習任何東西,首先一定要將自己的注意力(意願、專注)投注其上,其次是將所接收到(聽到、看到、碰觸到)的訊息加以複誦、分類、整理為自己慣用的模式,再自行演練幾遍,透過這些努力,學習題材便會在我們的大腦學習區內的神經元形成聯結,改變(學習前後的不同反應)才能產生。(點文字看全文PDF)
人生是一題公平的數學,要得多就得付出多,少一點才能換取優雅,但得到多未必保證結餘多而人生更好,這一部分就不是數學,而是哲學了。 「想要」與「需要」是關鍵所在。 需要是什麼? 柴、米、油、鹽、醬、醋、茶吧。 想要呢? 綾羅綢緞。 我很喜歡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的這段話:「知足是天生的財富,奢侈是人為的貧窮。」物質富有與心靈富有常有爭執,知足是關鍵所在。(點文字看全文PDF)
103年大事記
賀泰山企業 獲得國際級SQF食品安全品質標準 最高等級 LEVEL3認證【好書推薦】跟孩子零距離、打通親子的任督二脈(點文字看全文PDF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