雜誌PDF檔案下載
~選擇自己最拿手,自己最喜歡的事做,然後把它做到極致,無論做什麼,沒有不成功的。 什麼叫做最好?比如說到書法,古往今來大家公認王羲之的書法最好,他是魏晉南北朝人,當時連皇帝、宰相或各大寺廟都搶著請他來題字,因為他的字天下第一,沒有人要找第二名來寫,只有他沒空或是不想寫的字,才會落到第二名頭上,但是那個第二名是誰呢?即使過了一千五百年,仍舊也沒有人知道。所以,無論我們學多少本事,身上擁有多少把刷子,最終也只能用一把最厲害的去掙飯吃,這把刷子就一定要做到一百分,即使不是世界第一,也要躋身亞洲第一或是台灣第一,你才可以靠它闖出一番名堂。 要做第一其實很簡單,你只要專心一意就可以了。假如你平常生活只是吃飯、睡覺,而沒有用心去思考──自己到底想做什麼?終究只是過一天是一天;而如我三歲半的時候就發現,一個人必須先搞清楚「我是誰?我從哪裡來?我要去哪裡?」才能對人生很多事做出正確的判斷!(點文字看全文PDF)
前一陣子有幸到彰化輔育院敎獨輪車,一名院生騎得特別快,特別勇敢。我讚嘆著:「這孩子真行!真不怕摔!」身旁的教誨師回我:「死都不怕了,哪怕摔?」原來他是因為殺人案進到院裡來的。 我特地走到他的身旁大聲說:「你好『讚』!」沒想到他居然惡狠狠的回瞪:「你說什麼?」愣了一下,我說:「很讚啊!」「喔!」他的表情緩和了下來,尷尬中又帶點驚訝。然後我穿過操場上廁所,他也報備上廁所,緊跟在我之後。站在我身邊,他突然開口:「教練,歹勢(台語,不好意思之意)!我以為你對我說『幹』。」 「因為這還是這一輩子,第一次有人稱讚我很讚!」 那一次經驗讓人很難忘、很感慨、又帶點悽涼!頓時,我覺得陽光雖然一樣燦爛,但是卻一點都不溫暖。 這些孩子,一經詢問,多是出自不健全、缺乏關注的家庭。這是一座座為人拋棄的「小池塘」啊! 那些孩子茫然敵視的眼光,讓我反思,在他們開始「涓滴滲漏」的時候,如果人們不是「視而不見」;不是任其「自生自滅」,而是願意挺身而出,為他們縫綴生命的缺漏,注入關愛的池水,這些憤世嫉俗的孩子也很可能是孕育麗色荷香的小池塘,不是嗎? 每個孩子,都是幽靜的小池塘。在我心中!(點文字看全文PDF)
我住的社區通知早上起要停水一天,清洗水塔。一早洗碗時,我就發現停水了。上午有一個讀書會,臨出門時,我特地提醒自己,一定要把水龍頭關緊,以免回家前水來了,讓水白流。中午和學員們一起吃火鍋,下午兩點才回到家。一打開家門,就聽見嘩啦啦的水聲。水來了!但是廚房流理台的水龍頭是開著的!怎麼會這樣?我不是關了水龍頭才出門的嗎? 接著又想到:工人一定是在中午就停工吃飯,所以它已流了兩小時!而且這個水龍頭是家中水力最大的一個!天哪!我真後悔跟他們去吃火鍋呀! 一陣懊喪的心情襲來,讓我為流失的水心疼不已。突然間,想起了昨晚討論的片段。如果遺失的是心臟,能放得下嗎? 「只要勤於修心,就能由小至大,慢慢做到。」那是我自己說的,現在正在發生。於是我開始背誦起寂天尊者的詩。念著念著,心就不那麼苦了! 苦惱也是那筆水費,開心也是那一筆水費。既然改變不了事實。下次小心就好,何必多一層煩惱呢?(點文字看全文PDF)
貧窮不可怕,房子破舊也不可恥,怕的是懶得動手整理,只等著人家幫助;可嘆的是這家未來的主人翁有樣學樣,成天吃喝拉撒睡,就是不肯為家庭付出,生活毫無品質。 我介入這個家庭,就從生活習慣養成開始吧!以校長的威信,親自帶著他們整理環境,從最基本的家事做起,教他們摺衣服、洗碗盤、倒餿水、擦地板、洗衣晾衣等等,並運用責任分工,要求他們各盡己責,方便每日的查核與督導。 一週以後,我突擊檢查,聽到洗碗盤嘩啦嘩啦的水聲,看到兩個小的蹲在地上擦地板,跟先前所見的景象有著天壤之別,心中暗喜:「孺子可教也」,教育力進入絕對有用的。以前孩子的父母從不要求他們做家事,他們也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,完全不懂得自己在家裡的角色責任,自從我介入指導以後,他們除了會動手做家事,還懂得自我約束維護環境的整潔。(點文字看全文PDF)
憂鬱症的發生,與遺傳體質、壓力事件都有關係,當重大挫折來襲,將人推落情緒深淵,加上腦中化學分子失衡,就會陷入難以掙脫的心靈幽谷。不少人以為憂鬱症乃因抗壓能力不足,或個性軟弱所致,這是莫大的誤解,例如英國前首相邱吉爾帶領英人擊敗德國納粹,卻難以擺脫憂鬱症的糾纏,因而將此病症形容成「黑狗」。 憂鬱症與自殺幾乎在每個年齡層都會發生,比如台灣兒童有百分之四罹患嚴重憂鬱症,每年更有七百多位青少年因為情緒問題做出自傷或自殺的舉動。老年人更是自殺的高危險群,老年自殺率是總人口自殺率的兩倍。 有憂鬱與自殺傾向的人,往往戴著墨鏡看世界,以為太陽永遠不會升起。其實再大的情緒風暴都會過去,只要接受專業協助,加上自身努力,一定能走出心靈幽谷。(點文字看全文PDF)
孩子小時候和外公外婆住在鄉下,從沒看過芭比娃娃。 有一次爸爸媽媽來看她,買了一個金髮藍眼的大芭比給她。他們到時她已經睡了,於是他們將芭比娃娃放在她的胸前,想給她一個驚喜。夜裡醒來,她看到金髮大眼的娃娃,掛在胸前,嚇得嚎啕大哭…… 大人們看了不但沒安慰她,反而罵她、笑她……,從此她對金頭髮的娃娃非常懼怕。 後來她回到都市讀幼稚園,幼稚園裡有好多的芭比娃娃,下課時女孩們都喜歡一起玩芭比娃娃。只有她,怕著芭比、躲著芭比,老師發現孩子們喜歡故意拿芭比捉弄害怕的她,將這件事告訴了爸媽。媽媽聽了覺得好丟臉,於是特地又買了一個新的芭比,強迫她綁在胸前,每天和芭比一起睡……說到這,她已哭得不能自已,我緊緊地擁抱著她。 其實我們的心裡都可能都住著一個受傷的小孩,這些傷痕可能來自於父母。也許是他們在童年時受過創傷,由於不知如何治療,只能又將傷痛傳給我們。然而,如果我們不知如何轉化與治療內心的傷痕,也可能繼續將它傳給孩子、孫子。 所以我們必須回到內心受傷的孩子身邊,幫助他從傷痛中痊癒。學習傾聽內心受傷的孩子,學習活在當下,更要學會「讓自己快樂」!有自覺的改變,才能擺脫父母給我們的「悲苦」人生。(點文字看全文PDF)
將文本連結生命經驗,不僅讓孩子參與文本,也對生命與生活有所啟發,這是一舉兩得的事情。但教師必須面對的難題是:當孩子呈現的觀點,與主流觀點或標準答案不同時;當孩子呈現的感受,和我們經驗的感受非常陌生,或當孩子在行為反應上,與我們期待的大相逕庭時,身為教師能以更寬闊的包容,更積極的聆聽,讓孩子的意見與心靈得到充分表達,藉由文本,藉由探索,達成更多向的互動,使他們更深入進入文本,也進入自己的生命情調。 因此我將古典詩詞改編,做成籤詩,安插在有趣的故事中,連結孩子的興趣與生命經驗,更深一層認識詩詞。或者擷取古詩詞,以民謠穿插,用故事穿針引線,連結孩子們熟知的流行歌曲,交織出較為深入寬闊的詮釋。 有時候我也以漫畫、流行話題、動畫與電影交錯古典文學,再搭配推廣哲學思考的楊茂秀教授的「故事海報法」,讓小學至大學的學生,得以透過文本,進行更深刻的對話。 這樣的課程形式,有助於課程活潑,解構了過去套裝模式的灌輸,也可吸引孩子參與課堂。更重要的是,藉此更容易和孩子的生命經驗連結,改變孩子的行為,陶養更完整的人格。(點文字看全文PDF)
當孩子表現不佳時,千萬不要只將注意力放在他沒做好的地方,而應放在他做得較好的地方。例如爸媽常煩惱孩子吃飯過慢,一頓飯花上一小時才吃半碗。此時,聰明的媽媽千萬不要責備:「你每天吃飯都拖這麼久!」可以改成:「哇,你好厲害,已經吃一半了,只要再加油一下,就可以全部吃完囉!」 你必須先同理自己,才能同理別人;要先安頓好自己才能照顧好孩子和家人。爸媽要有能力設身處地為小孩著想,並用小孩的眼光看世界,讓孩子覺得,他只要靠近你,你都能開放心胸,他是被接納的,他的能力是被開發的,情緒是被了解的。 如果爸媽太注意孩子不好的行為,而且拼命想方設法去矯正,那麼,親子關係就會變得像法官對犯人、修車師傅對破車、警察對小偷,這都是一種抓錯的心態,容易造成令人不舒服的關係。 反之爸媽若多看孩子的潛能,讓孩子充分展現自我,那關係就會像導演對演員、園丁對植物,是強調孩子的自發成長,那孩子向上的機會就多。因為人就像植物一樣,只要環境的資源良好,就擁有向陽、向光、向善發展的能力。(點文字看全文PDF)
2014照亮心靈系列講座「看見台灣,看見幸福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