:::

向每一個夕陽敬酒【泰山身心成長之友電子報808】

分享到Facebook(另開新視窗) 分享到Line(另開新視窗) 分享到微博(另開新視窗) 分享到微信(另開新視窗) 分享到twitter(另開新視窗)  

泰山文化基金會 泰山身心成長學苑∼以正向信念,帶來美好人生

向每一個夕陽敬酒

文/王浩一 (作家、公視節目主持人)
後附作家 王浩一 10/19(三)晚上  線上演講資訊)

  

  終老,是一個嚴肅的問題,如果沒有提前部署,「人生會後悔的項目」清單將快速增長。這是老年學的研究、研習主要課題之一,只是,它多在學術界裡多是「急死太監」空轉,象牙塔外的「芸芸眾生」,那些初老族、橘色世代、深橘世代卻隱晦「老」現實,畏懼面對「死」話題,直到枯萎。

  王陽明說:「人於生死念頭,本從生身命根上帶來,故不易去。若於此處見得破,透得過,此心全體方是流行無礙,方是盡性至命之學。」

  「生死觀」一直是人類的大哉問,在不同的年代、族群、文化,它都是「大事」,也是生命倫理學的根本問題。面對老化,可能無奈,我們可以笑笑說「歲月不饒人」,面對死亡,我們可能感到恐懼;但是無論怎樣,生死是我們總要面對的東西。問題是如何面對?

  中年後,夕陽無限好?我們知道活得夠久,才能填寫完畢所有的「人生考卷」,而如果能夠寫下最後的答案:「我了無遺憾!」,這樣的境界我們嚮往。心態如果能「俯天涯海角,萬端塵事付浮雲」,我們相信,最終也可以靜心地,看「雲卷千峰色」,聽「泉和萬籟聲」。

  「你當過老人嗎?」問的不是人生經驗,問的是人的同理心。

  蘇東坡說「最是橙黃橘綠時」,提供給現代人中年後的張望與借鏡,也思考50+想要過什麼生活?然而,我們總在不知不覺中看見父母的白髮,察覺他們的腳步漸漸蹣跚。幾年後再一個轉身,赫然發現自己「不一樣」了,許多年輕時可以做的動作,肌肉仍有記憶,但是肢體已經力不從心了,許多事我們越來越像當年的父母,甚至思維、習慣。我們不禁要問自己:「是什麼時候變老的?」

  退休之後,人生還有風景,人生沒有想像中的短。去察覺人生有那麼多條路可走,偶爾多繞路也無妨,因為可以看到更多人生風景。

  只是,我們要「替未來20年準備」,預約優雅的老後。退修前,如何準備人生新行李,這才是重點!開始簡化生活,建立與「生命之流」新的連結,學會感應到世界其實藏有一股巨大的奧秘。也學會真正閒適的心情,那個才是「真正寧靜」,理解「當下與永恆」都在自己手掌上。

  梵谷說:「倘若你聽到心理的聲音在說,你不能畫畫,那麼,你將想盡辦法作畫,然後那個聲音將會沈默。」從初老到終老,我們一定會聽到自己內心很多的「否定」,記住:不要論斷自己「是什麼樣的人?」,如此才能活出「不自我設限的人生」,反正機會不多了,為何不多去試試?
(本文摘自《向夕陽敬酒:生命深秋時的智慧筆記》自序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