:::

打開內在模式的盲點【泰山身心成長之友電子報818】

分享到Facebook(另開新視窗) 分享到Line(另開新視窗) 分享到微博(另開新視窗) 分享到微信(另開新視窗) 分享到twitter(另開新視窗)  

泰山文化基金會 泰山身心成長學苑∼以正向信念,帶來美好人生

 

打開內在模式的盲點

文/方隆彰(社工督導)

(本文出自《泰山真愛家庭》第83期)

 

  前一陣子南下,訂了一家不曾住過的飯店,想先了解飯店附近的環境,一位住過的朋友說:「那兒很偏僻,沒甚麼商家,大概只能到對面的體育場走走,做做運動。」

  到了現場,果然位處偏遠,飯店雖在大馬路旁,但是,除了正對面的體育場外,周邊連住家都零零落落,要買個東西、吃頓飯都要走一大段路。

  我由五樓房間窗戶望過去,正好看到體育場全貌,心想:至少清晨外出運動,有個鄰近又寬敞的場地,也算是有加分了,於是,連著兩個早上,起床後就直奔體育場。

  第三天早餐時,看到餐廳外的草地上有個搖椅,有人坐在上面,看起來蠻悠閒的,告訴自己:等一下可以去好好享用,放鬆、放鬆。餐後,走過去,坐在搖椅上,微風徐來,好涼爽,原來是在樹蔭底下,而不經意地看著附近的環境,發現這兒是飯店的後花園,綠草如茵,也栽種了好多大樹,空氣流通,也很清新,是個運動的好場所,突然間,自己笑了出來:怎麼住了兩天都沒有發現這個好地方,還直奔只有黃土毫無綠樹的體育場?更好笑的是,其實昨天有走過這裡往後門走出去,還爬上門外的吊橋去看對岸的風景,可是,今天一大早要去運動時,後花園的綠色環境卻完全未浮現在腦海中!

  也許就是典型的「視而不見」的現象。

  一旦我們心裡有一個先入為主的想法,當其他資訊出現時,即會自動忽略或將之過濾,以致無法引起我們的注意,該訊息自然起不了作用,也和我們無法產生有意義的連結。

  生活中這樣的現象還真是屢見不鮮,譬如:太太換了髮型,老公可能毫無知覺;朋友稱讚我的孩子很細心、體貼,自己卻認為是朋友客氣,不好意思說孩子的粗線條作風;自己的同事去支援其他機構時,他的能力、表現,都很受他人賞識,可是在自己機構內卻沒沒無聞…。

  這種「視而不見」也可能來自「視為當然」的內心模式,當心中有個定見,認為只有一種答案,且重複強化後,就自然成為與外界訊息互動、過濾的唯一標準,因此,一切的發生只選擇與自己認定相合者,或者,將所有如常發生、進行的人、事、物,認定為理當如此,而看不到箇中的獨特性、個別的價值,或者過程中的努力與辛苦。

  就像我喜歡吃竹筍,總以為它只是由竹子根部冒出,將之切下挖出而已,為什麼有時候價格卻很昂貴?!直到看了一個節目介紹,才知道筍農的辛苦,心裡甚感慚愧,並和太太說:「以後要以感謝的心享用每一口嫩筍!」

  不論是「視而不見」或「視為當然」,都讓我們處在窄化的世界而不自覺,若能經常檢視自己的內在模式,將有機會打開視野,減低「我執」的固著,產生更寬廣、開闊的可能!

(閱讀更多《泰山真愛家庭》文章→https://reurl.cc/bGvWXX)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※佛光山星雲大師圓寂,人間衛視感念緬懷大師深恩,即日起節目異動,播出大師行誼相關報導及影片,「當代講堂」泰山文化講座將於2/13大師圓寂讚頌典禮後另行安排播出,請泰山之友留意※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