:::

珍惜孩子的意見與行動【泰山身心成長電子報863】

分享到Facebook(另開新視窗) 分享到Line(另開新視窗) 分享到微博(另開新視窗) 分享到微信(另開新視窗) 分享到twitter(另開新視窗)  

泰山文化基金會 泰山身心成長學苑~以正向信念,帶來美好人生

 

珍惜孩子的意見與行動

文/尚瑞君(親職教養作家)

 (本文出自《泰山真愛家庭》雜誌第113期)
 

  雖說「家家有本難念的經」,但家長們應該都希望把子女教養成獨立自主,快樂生活,樂在學習與服務的人。但是,常見家長有很多的作法,卻是反其道而行,達不到目的且逾越了界線,例如:

一、希望孩子可以學會說話,卻急著打斷他的話:

  孩子在兩歲左右,開始會說出比較有意義而完整的話,你是會耐著性子,聽孩子慢慢說完?還是仗著對孩子的了解,急著幫孩子把話說完?

  給孩子一些時間,讓他把話說出來,說完整,這些耐著性子的等待與尊重,會在日積月累中,看到成效。當孩子說的太慢,或是不完整時,父母可以引導或提問,但是不要搶著說完孩子的話,有些性子急的孩子,可以會造成結巴或口吃,而有些性子慢的孩子卻可能變得不敢說話甚至放棄表達。

  不管面對哪一個階段的孩子,都記得要讓孩子可以把話說完,這是對孩子最基本的尊重。特別是孩子到了青春期時,如果你習慣打斷孩子的話而不聽他說,孩子會開始沉默而不搭理你。

二、希望孩子做家事,卻搶著做孩子可以做的事:

  孩子開始學做事,一定慢,也常常會出錯或是弄髒環境,這些都是催生孩子有成熟能力的陣痛期。如果父母忍受不住,把孩子該做而能做的事,搶過來做,那孩子不但沒辦法把事情做的更好,甚至會覺得反正也做不好,而失去學習的動機與能力。

  給孩子分配的事,就讓孩子自己完成。如果他做的不夠理想,只要跟他說可以怎麼改進,會讓事情做得更好,而不要幫他做,這樣孩子才可以真的融入家庭一起運作的生活。

  父母的越俎代庖,其實是對孩子能力的剝削。所謂的家人,就是一起生活,交流情感與能力而達到互助合作。

三、希望孩子能有主見,卻不尊重他的想法:

  當孩子開始會說話,就開始會有自己的意見與想法。比方說想怎樣穿搭衣服?想參加什麼社團?想如何利用下課後的時間?其實,都可以聽聽他們的想法與安排,如果可行,就尊重孩子的安排與選擇,這樣孩子也會願意負起責任。

  至於讓孩子學才藝,最好是孩子自己主動願意,面對自己願意學的才藝,孩子才可以忍受過程中的枯燥或反覆練習,而不會輕言放棄。

四、希望孩子學會負責,卻把孩子的責任攬在身上:

  現代社會的競爭大,生活壓力也大,父母的工作很忙碌,面對孩子時,最缺乏的就是耐心。但是,成長中的孩子,最需要父母給的,除了愛,就是耐心。

 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,孩子能做的事,就該放手讓他自己做。他自己吃飯,即便吃了一桌一地一臉都是食物渣,也該讓他練習自己吃。他對衣褲的配色衝突怪異,也該尊重他的意見。這些,都是孩子在發展自己的行為與思考能力。

  孩子在學校念書,不是只要讀書就好,他還要會照顧好自己的身體狀況,整理好自己的書包,準備好該帶的學用品,而且,遵守校規、班規和同學們和睦相處。

  有些孩子到了國中,連書包都還是父母在幫忙整理;學用品沒帶,還要父母幫忙求情;上課時不遵守規矩,家長還責怪老師。這些怪現象,都是父母「越俎代庖」的溺愛行為。

  愛孩子就不要阻礙他成長。在小學階段,就帶領孩子一起看功課表整理書包。在中年級就應該放手,讓孩子自己整理書包,他忘了帶到該用的東西,就讓他自己去面對。從小犯些錯、犯些迷糊,都很好修正與彌補。只要孩子學會對自己負責,他才不會在長大後犯更大的迷糊或過錯。

●溫室的花朵必須勇敢獨立

  成長不是變魔術,孩子不會如吹氣球般,一吹氣,就長大成人。孩子每一次出現的反對意見,其實都是在建構自己的思路與想法。教養孩子,真的希望他有一天可以獨立自主,就要尊重他是一個獨立的個人。

  尊重孩子的意見,尊重孩子有照顧人的行為能力,孩子才不會只長年紀,而沒增長能力。

  放手讓孩子成長,是在日常的生活中,就要讓孩子訓練做事與口語表達,他才會慢慢的成長為他自己,一個有獨立思考與行為能力的個體。

  孩子愈大,向外界探索的範圍也愈遼闊。我的孩子在國中時,兩兄弟去同樣是兩兄弟的同學家跨年烤肉;隔年跨年夜,讀高一和國二的兒子們,分別跟同學約好要去縣政府前跨年,雖然遇上超級寒流,我也曾經想讓他們待在家裡,但還是尊重他們的意願,相信他們會照顧好自己,讓他們穿好禦寒衣物、帶上手機,參加跨年晚會。

  孩子放出去,有時候父母心中難免七上八下的上演小劇場,但很多都是徒勞的假想,很多我們擔心的事其實都不會發生。只要把該教、該做、該學會的能力,變成孩子的自信與應變機智,我們才不需要過度的牽掛與擔心,畢竟,世界不是溫室,而孩子要學會評估風險和承擔責任。

(觀看更多精彩文章由此去→https://reurl.cc/RqLaDe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