:::

【引領篇】一紙兩面/潘建維(高中大學組)

分享到Facebook(另開新視窗) 分享到Line(另開新視窗) 分享到微博(另開新視窗) 分享到微信(另開新視窗) 分享到twitter(另開新視窗)  

高中大學組【引領篇】

一紙兩面

文/潘建維(台灣大學)

 

  現在想起來,雙面列印或是用回收紙列印文件的習慣都讓我想起老師當初對生活、生命最細微的堅持。

  大學很幸運,第一學期就開始認識我的恩師胡錦媛教授。一班四十幾人的文學作品讀法課中,老師沒有掉書袋地跟我們介紹知名的作家與理論,反而劈頭就問有沒有寫過任何詩?倒不是學文學的就一定要寫過詩,但是注重生活實踐的老師,期許學生學習文學時,能從中獲取養分,進而淬鍊創作的能量。

   老師注重文學實踐也注重環保實踐:當年文讀課的大小考試,老師常常是發下已經列印不用的廢紙,讓我們在背面空白處書寫申論題;考試只考申論題的老師,卻常常工作超時,只為了在隔週發還批改過的試卷,跟同學相互討論;如果同學不滿意自己的得分,老師也給予重新作答的機會,只是規定一定要用回收紙列印繳交的作業,盡可能減少資源的消耗。「節能減碳」對老師從來都不是一種口號,而是身為學者的她對環境最謙遜的使用態度。

  老師常說錢的多寡不能提升一個人的品味,一個人的生活品質也不能用名牌來定義。藏書特豐的老師也常說吃飯錢跟買書錢不能省,其他的物慾則可以盡可能降低。物慾不高的老師卻常慷慨地請學生吃飯,用餐前不忘囑咐我們一定要使用自己的環保餐具,相當擇善固執。

  有的老師習慣在課堂上滔滔不絕,有的老師習慣私底下關心學生,有的老師則是身教重於言教,衷心盼望學生能夠實現其教導。每當我用回收紙列印大小文件,都不忘老師當年的堅持。

  作為知識份子的老師對於紙感──質感──執感的「環保」體感,也是他對生活、生命最謙卑的體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