:::

給泰山身心成長之友:迎向多元世代!《泰山真愛家庭》109年四月號出刊了!

分享到Facebook(另開新視窗) 分享到Line(另開新視窗) 分享到微博(另開新視窗) 分享到微信(另開新視窗) 分享到twitter(另開新視窗)  

泰山文化基金會 泰山身心成長學苑~以正向信念,帶來美好人生

 給泰山身心成長之友:迎向多元世代!《泰山真愛家庭》109年四月號出刊了!

 

親愛的泰山之友:

  2020開春以來,新冠病毒全球肆虐,各種人們習以為常的日常習慣,都因防疫而有調整,除了勤洗手、載口罩,盡量減少不必要的外出群聚,人與人之間留意保持社交距離,也提醒人們利用這個被按下慢轉鍵的當下,從外在物質面轉而觀照內心精神面,防疫期間的靜心獨處更能獲得啟發!邀請泰山之友多多運用本會線上資源,閱聽正向的觀點,一起強化心靈的防疫力,祝大家心安平安。

  生命不斷更新,未來世界難以想像,上個世代成長者與這個世代的孩子樣貌有所不同,臨床心理師張艾如二十餘年來投注在人格解離/多重人格的臨床研究上,在本期〈迎向鶴立雞群的多元世代〉一文中,闡述新小孩/靛藍小孩的時代來臨,師長們觀念必須調整;孩子天生的特質,爸媽最了解,父母若能欣賞自家那個有主見、好發問、能量高、老是闖禍、聰明但沒有專注在課業上的孩子,有可能是雞群裡的鶴,本質與眾不同,虛心引導,不再批判、要求,看重孩子的特點,孩子可能是下一個將帶領鷄世代展翅高飛者;一起來成為孩子的貴人!

  走在路上,你是否發現每日的風景不同?往往我們總是略過當下的景物,身在心不在,倡導薩提爾對話的作家李崇建本期〈覺察與不自覺〉一文,描述無意中發現日常走的路上有一株灌木,開出了小黃花,是以前未曾注意到的;覺察不易,如同身體會記錄日常行住坐臥的所有的軌跡,也常習而不察,例如因受傷而走路時施力不平均,一段時間,姿勢及身形自然會改變,一旦覺察到,想要改變,往往必須經歷一番撥筋動骨,刻意調整,才能造就新的習慣;覺察不易,改變更難,要從覺知開始。

  觀察動物界,幾乎都以「培養孩子獨立」為繁衍世代、求生存的最高原則;人自詡為萬物之靈,卻常見父母處處走在孩子前面清除路障,造就許多「生活失能」的孩子;生命教育講師倪美英老師在本期〈協助孩子獨立〉文中,分享「親師合作,讓孩子自我負責,找回學習動機」的方法,提醒父母千萬捨得讓孩子吃苦,忍住不越俎代庖,孩子才能學到帶得走的能力。

  作家游乾桂〈父親的半半哲學〉文中回憶父親身教的傳承,如禪師般的工作與生活哲學「努力得到,享受所得」讓他受益。人文教育工作者方隆彰〈學會捨舊,生命更新〉以自身事例,分享心得:更新式的學習必須能捨才能得。諮商心理師陳鴻彬〈不能好起來的病〉文中提醒讀者,有些孩子的心理問題是因對父母關係不好感到無力,夫妻若要分開,要留心孩子的失落,避免孩子承擔父母的問題,也不必犠牲自己去扮演救贖者。

  另外,會表達不代表會溝通,郭育志〈不衝突的說話術〉點出其中精要。牙醫師、作家李偉文〈尋找自己的天命所在〉指出選擇職業時,可依其「內心呼喚」並考量「現實的條件」,重視歷程、不重功利,跌跌撞撞或許比抄捷徑更能活出生命的精彩與美好。還有馬大元醫師〈知難而進的成功心法〉指出大腦的運作在於用進廢退,任何人抱持「成長型心態」,只要願意都能學得會,精彩好文,等您閱讀。

  本季刊一、四、七、十月出刊,請上網閱讀或到圖書館索取;歡迎助印,郵政劃撥帳號:15039974,戶名:財團法人泰山文化基金會。

本期精彩內容有:

●迎向鶴立雞群的多元世代——張艾如(心靈之美心理治療所院長)
●覺察與不自覺──李崇建(薩提爾對話倡導者)
●協助孩子獨立——倪美英(專業講師)
●父親的半半哲學──游乾桂(作家)
●學會捨舊,生命更新——方隆彰(人文教育工作者)
●不能好起來的病──陳鴻彬(諮商心理師)
●不衝突的說話術──郭育志(專業講師)
●尋找自己的天命所在──李偉文(牙醫師、教養作家)
●知難而進的成功心法──馬大元(身心科醫師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