泰山文化基金會 泰山身心成長學苑~以正向信念,帶來美好人生
為自己訂下人生清單
文/吳娟瑜 (國際演說家、作家)
(本文出自《泰山真愛家庭》第98期)
2020年春天爆發的新冠肺炎,不但奪走全球數十萬老百姓的生命,也改變千千萬萬人對職涯發展的選擇,對人生夢想的重新評估。
「人生清單」的概念在這節骨眼上重獲青睞,如果生命是如此不堪一擊,如果天災人禍是瞬間爆發,此時此刻,回首一望,還有什麼是來得及完成的夢想?
●這輩子夢想做什麼?
「人生清單」受五大因素影響:
一、年齡因素:年紀越小,「人生清單」往往是「我的志願」的延續,例如:「考上理想大學、進大企業上班、賺人生第一桶金」。中年背房貸階段,人生清單是「還清貸款、退休後睡到自然醒」。銀髮族階段的人生清單是「三五好友歡聚、無病無痛到最後」。
二、性別因素:《一路玩到掛》和《陪你玩最大》兩部電影不約而同描述年長/癌末/男性,在最終階段以逃離醫院、四處遊玩進行人生清單。如果是兩位年長/癌末/女性,試想一下,將發展出什麼不一樣的故事?
女性在人生清單上出現較多和家人的關係。一位年輕女性學員,她的人生清單之一是「找個疼愛我的老公」,我跟她說:「人生清單是要能自主完成的,若要依賴人才能得到幸福,這將會有風險。」
另一位四十多歲媽媽的人生清單之一是「孩子聽話」,我提醒她:「『孩子聽話』是妳的期待,不算人生清單,若改成『半年內,和孩子有說有笑』,這就是妳個人自主努力可以達到的目標。」
三、父母期待因素:多數人不知不覺活在父母期待下設定人生清單。《生命清單》(悅知文化出版),提到34歲的布芮特,媽媽過世時獲知必須在一年內完成10件人生清單才得以拿到遺產。
單子上寫著「當老師、墜入愛河、生個baby、買一匹馬,和老爸重修舊好……」,這是布芮特在14歲隨手寫下的人生清單卻被媽媽悄悄地從垃圾桶揀起來。
小說畢竟是虛構故事,但多少看得出來這些是媽媽認同的人生清單,要求布芮特認真完成,不要再得過且過。
四、角色因素:因為身處家庭的角色,有的人生清單會把「個人需求」挪到「家庭需求」之後。新婚不久的小明,老婆一直吵著要搬離婆家,他的人生清單第一順位是「和老婆一起存頭期款,買自住房子」;成為丈夫的他,沒有吃喝玩樂,就是承諾,就是承擔,他說:「我很愛老婆,我們會一起努力。」
五、健康因素:在身心狀態良好的狀況下,多數人選擇更上一層樓做為人生清單的目標;但若身體變得衰弱,甚至時日無多,人生清單將顯得單薄。
《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》作者米奇.艾爾邦描述探訪罹患漸凍症的墨瑞教授時,問了他:「如果有人給你健康的24小時,你會做什麼?」
病榻上的墨瑞教授最渴望「去吃個豐盛的早餐,接著去游泳,中午和好友餐敘,接著散步、看鳥,再到義大利餐廳點個美味的鴨肉,最後是盡興跳舞到筋疲力盡才回家睡覺。」在這個時刻,墨瑞教授完全動彈不得,他的人生清單只剩下用「想像」來自我滿足了。
●想到就做,活出精彩
不同年齡層,不同情境下,每個人寫下的人生清單各有千秋,通常我以三個簡單原則教導學員:
一、快:當紙筆擺在眼前,要不假思索地寫,首先列下1、2、3、4……10。然後,從第一個寫起,想到什麼就寫什麼,由於是內心早已醞釀的心願,不難下筆。
但也有兩種人,想了很久,一個字兒都沒影子,什麼樣的人呢?
一種是只為別人活,完全沒想過「我要」的人;一種是恐懼自己達不成心願的人,連對自己做個承諾都困難重重。
二、狠:指做決定時要毫不猶豫,若想到要花旅費、學費、裝修費、宴客費等也不管,就是勇敢地寫下去,若牽牽絆絆想很多,人生只能原地踏步走了。
三、準:寫下來就不要塗塗改改,因為潛意識裡早就有人生清單的優先順序,那是很精準的。要避免落筆之後,意識出現了自我反對的聲音,以致又在害怕被取笑,或恐懼做不到而想擦拭。
害怕自己人生一成不變,總希望有所突破,有所進步,這是人類共通的想法,華人父母在孩子小時候不習慣去問:「你有什麼夢想?」,成長過程也很少去問:「人生清單想清楚了嗎?」若到年華老去、身體病弱時,也很少有夫妻或子女來詢問:「還有什麼未完成的心願?」
人生清單是一個值得推廣的概念,讓每個人至少活在有方向的人生旅途,看到自己有進步的空間、有改善的機會、有滿足的時刻。
有位年輕上班族男士的人生清單寫下「看50部電影、閱讀50本書、聽50場演講、認識50位新朋友」,這是他的中程目標,預計五年內完成,看他勇氣十足,準備把日子過得精彩,替他慶幸!
你的人生清單準備好了嗎?
不妨拿起紙筆,Just Do It!人生景象即將不一樣。祝福!
☆★☆★ ☆★☆★ ☆★☆★ ☆★☆★ ☆★☆★
【北區】照亮心靈講座─「正念在當下」
公益活動,請先上泰山文化基金會報名:http://www.taisun.org.tw
第1場
時間:109年 7月15日(三)晚上7-9時
講題:生命清單‧活出精彩
講師:吳娟瑜 (國際演說家、作家)
地點:臺北市立圖書館總館10樓會議廳(台北市建國南路二段125號)
第2場
時間:109年 7月22日(三)晚上7-9時
講題:遇見科學與愛─在抗疫的路上
講師:何美鄉 (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)
地點:臺北市立圖書館總館10樓會議廳(台北市建國南路二段125號)
第3場
時間:109年 8月5日(三)晚上7-9時
講題:超「正」人生─回到生活的當下
講師:柯書林 (臨床心理師)
地點:臺北市立圖書館總館10樓會議廳(台北市建國南路二段125號)
第4場
時間:109年 8月26日(三)晚上7-9時
講題:正念--安心之道
講師:鄭振煌 (中華維鬘學會名譽理事長)
地點:臺北市立圖書館總館10樓會議廳(台北市建國南路二段125號)
第5場─本場改於B2演講廳
時間:109年 9月9日(三)晚上7-9時
講題:慢性病的自然療癒─身心靈的學習與成長
講師:許瑞云 (花連慈濟醫院能量醫學中心主任)
鄭先安 (花連慈濟醫院能量醫學中心副主任)
地點:臺北市立圖書館總館B2演講廳(台北市建國南路二段125號)
第6場
時間:109年 9月23日(三)晚上7-9時
講題:不生氣的生活
講師:吳清忠 (中醫經絡研究者、《人體使用手冊》作者)
地點:臺北市立圖書館總館10樓會議廳(台北市建國南路二段125號)
第7場
時間:109年 10月7日(三)晚上7-9時
講題:生命意義的自我探索
講師:趙雅麗 (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榮譽教授、前公視董事長)
地點:臺北市立圖書館總館10樓會議廳(台北市建國南路二段125號)
第8場
時間:109年 10月21日(三)晚上7-9時
講題:慢活‧幸福
講師:陶曉清 (身心靈課程帶領人、廣播人)
地點:臺北市立圖書館總館10樓會議廳(台北市建國南路二段125號)
第9場
時間:109年 11月4日(三)晚上7-9時
講題:綠色照護─生態保育與醫療保健的結合
講師:陳俊霖 (亞東紀念醫院心理健康中心主任)
地點:臺北市立圖書館總館10樓會議廳(台北市建國南路二段125號)
◎慶祝泰山基金會三十週年慶,鼓勵記錄自我成長,推行「學習護照」,參加泰山文化基金會年度辦理所有活動,皆於護照上蓋章,蓋滿七場以護照換取好禮,護照請基金會工作人員索取。事先報名者有機會摸彩
◎配合政府防疫,全程戴口罩,請遵守現場防疫措施,活動事先報名,現場禁止飲食。
◎演講不定期於泰山文化基金會臉書直播,並由人間衛視錄影於結束後排播,現場發問或上台與講師互動,敬請知悉將會播出,參加聽眾可多利用書面發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