:::

  第112期(2024.01發行)

分享到Facebook(另開新視窗) 分享到Line(另開新視窗) 分享到微博(另開新視窗) 分享到微信(另開新視窗) 分享到twitter(另開新視窗)  

  藉攝影走出家門,追求健康快樂,已成時下最新趨勢,如果你真心要學攝影,一定要學習調心;調心,是一個艱難而長期的工作,因為心的改變最困難;人人拍照,有多少人拍出意義?人活著,又有多少人活出精彩?我們可以將攝影當作改變自己的工具,用攝影來思考人生,來讓自己變得更好。
●靜心觀察周遭的變化
  經常有人問我,拍照要用什麼相機才拍得好?我總會回答,拍出好照片的關鍵不在相機,如果你不會「看」,就不會拍,買再好的器材,也不會有積極的作用。
  所以學拍照,首先要練習看,不只是用眼睛看,還要用心看。會看才會拍,是一定的道理。攝影就像我們的人生,生活和攝影的道理其實是相通的。你若想拍出精彩又有意義的畫面,第一件事就是先要把心靜下來。因為心靜下來以後,你才會去思考。
  慢慢走、慢慢觀賞,仔細地看,細細地想,四週的景物就會呈現更多的美,和更有意義的連結。拍出來的影像,就會產生豐富的內容、呈現更細膩,讓照片充滿故事。
  練習「看」很簡單。你到公園去看樹,算一算自己眼前能看到的綠葉,有多少種變化?也許剛開始你只能看到十種不同的綠,但練了一個禮拜的靜心細看,你會驚訝的發現,自己已能夠看出二十種不同的綠,日漸增長的「眼力」可能發現三、四十種的綠,直到無法看到更多時,再回頭用相機來拍,試著把自己看到的綠色都拍出來。
  最好的相機鏡頭,也比不上人類眼睛的精密。貴的鏡頭,若可以拍出二、三十種層次,便宜的鏡頭也能拍到一、二十種,只要善用工具,就可以盡情的拍出好照片。即使沒有工具,你還是可以用眼睛欣賞美景,眼睛比相機看到的色彩更多更豐富,不斷的去培養對色彩的感覺。
  除了「看」之外,你還要去練習感覺光線的存在與變化,每天的雲彩、水氣、陽光的角度,都會讓光線展現不同的美。美,時時刻刻都在變化,攝影需要能夠掌握這些變化,再去練習拍攝的技巧來掌握、適應各種不同的環境,而拍照時,你必須仔細拿捏,該怎麼調整,才能拍出好照片。就如人生劇場,到處都是修鍊場,面對各種突如其來的挑戰,你想好好表現,就得隨時留意周遭的變化,抓緊時機調心。
  我經常強調,光線對拍照很重要,光線是攝影的生命,光中有明有暗,黑色產生影像上的對比,沒有它,影像就會很平淡。所以,黑色是攝影的感情,一定要跟明亮相配合,這個相片才會拍得漂亮。同樣的,人不是單獨的存在,在我們的生活周遭,有各式各樣的人,正因善惡參雜、美醜互襯才讓人間顯得多彩多姿。
(未完…點文字觀看全文PDF)

  作為閱讀推廣者,我有機會總是樂意分享佛洛姆的《愛的藝術》,這部影響了千萬人的作品,書中的理論與用心讀者的生活面也不斷層層交疊、映照。
  佛洛姆在書中提到,愛的基本元素是「照顧」、「責任」、「尊重」與「了解」。這些觀點在現今看來,既熟悉又親切,此作發表在1956年,在那年代不僅是作者的創見也是其思想的梳理,看似樸實無華卻論理細膩,並且形成互為支撐的循環,歷久彌新。
●在愛中修鍊至人格成熟
  論及「責任」,佛洛姆給予的定義為:「負責任是一種完全自願的行為。它意指我們對另一個人已表現和未表現出來的需要之回應。」
  「已表現的需要」明白易懂,「未表現的需要」一詞,則不時蹦現我腦海,且自帶驚嘆號。它的每一次現身,總讓我不禁自問,「我做到了嗎?」心想,這會不會就是在愛裡,我們尚缺的重要能力。
  在愛的關係中,無論對家人或朋友,願意將對方「已表現的需要」做適當回應,已非易事,遑論延伸至「未表現的需要」。那源於全然的願意,是成熟、有能力者可為的表現。佛洛姆將這樣的人定義為「人格成熟的人」,亦即「能夠創造性地發展自己能力的人」,這真是個直擊人心的怦然領悟。
  人若獨立完整而後進入愛裡,才具備能力,在愛的關係中追求「自己為之努力的成果」,而非等待或依仗他人提供期待的成果和關係。主動與努力是關鍵的,如同我們在工作領域追求成效與成就。
  而「放棄全知和全能的自戀式迷夢」,可以由愛的第四項要素「了解」說起。「了解」有很多層次,作為愛的要素之一的「了解」是深入事物的,不止步於事物表淺。這種「了解」唯有超越自我關懷,站在對方的處境設想才能產生。
●愛要終身學習莫忘謙卑
  我們必須理解人與宇宙的奧秘同樣無窮盡與驚奇,人類易於自滿自信的來源之一,是隨著年紀增長、經驗越豐,我們自戀式的以為人生歷練與眼界可以無限移轉、應用,但也許它不過是一種阻隔人我關係親近的預設立場,與自我高漲的偏頗解讀。
  佛洛姆在講論愛的元素的尾聲,以「謙卑」提醒我們對於所愛,必要創造和給予、必要了解與照顧,若有不及,莫忘謙卑地設想人心的深奧複秘,之於喜樂、傷鬱,更需要多探索和靠近。
  《愛的藝術》,英文書名《The Art Of Loving》,是Loving不是Love。相應佛洛姆所謂,愛是終身的學習,是「主動力量」,是「給予」,而非「領受」。在給予中,足以豐富他人,並增強自己的生命感。
  成熟的愛本身就是生命的難題,需要終極關懷,願意信任,如慈悲、善良、大愛等理想境地,日日向彼端前行。
(點文字觀看全文PDF)

  工作坊裡,一位媽媽提到,孩子喜歡吃甜食,她詢問了許多人,各種意見莫衷一是,她不知如何是好。
  我不是營養學專家,沒有「正確」答案可以給這位媽媽,我能做的,是引導她與孩子溝通——我指的是真正的「溝通」,而不是「說服」。
  我問媽媽,對於孩子嗜吃甜食,她有何疑慮呢?
  媽媽一股腦說出她的想法,我拉了一張椅子到她面前:「想像妳的孩子坐在這裡,請把妳的疑慮告訴他。」
  媽媽大吃一驚:「我要跟他說什麼?」
  「把妳剛剛告訴我的,都跟孩子說呀。」
  「我要跟他說什麼?」媽媽又問了同樣的話。
  我只好再次問媽媽:「妳對孩子愛吃甜食有哪些擔心?」
  媽媽向我說出自己的擔心後,我請她再次對著眼前想像中的孩子說。
  她仍舊滿臉驚訝:「我要跟他說什麼?」
●鼓起勇氣,跨越溝通障礙
  她很難想像,原來那些話,都可以跟孩子表達、討論。(關鍵在於如何和對方表達與討論)
  我也很難想像,原來不少父母都有諸多「溝通禁忌」,都以不溝通為溝通,好多事都不表達,也不討論。這個過程,我們重複了數次,媽媽總算能理解我的意思,但她對於將心中想法告訴孩子仍有疑慮。我鼓勵她先說出來,別怕說不好,我會給她建議,調整她的表達方式。
  媽媽鼓起勇氣,心中的話一說出,淚水便汩汩而下。「妳的眼淚是什麼?」我問。她停頓一會兒說:「我這個媽媽,為什麼要當得這麼卑微呀?我小時候,大人哪會這樣對我說話呀?」她將這種溝通方式解讀為「卑微」,那是因為她不曾如此被平等對待過。
  傳統父母採階級模式、聽話系統,對孩子較少尊重,多半是命令、指責、說教、恐嚇、威脅,這種方式在舊時代是行得通的。只是我們這一代生不逢辰,時代變化得太快,權威瓦解,以前父母對我們的方式,如今已難以適用在我們的孩子身上了。
  無論喜不喜歡、願不願意,這都是既定事實。我們要嘛繼續沿用舊方式,跟時代對抗,也跟孩子衝突;要嘛改變自己,開始學習成長模式、對話系統,與孩子一起成長、雙贏。
  這位媽媽是第一次參與這種課,對她的衝擊應該很大。她願意在課堂上主動提問,與我對話,這已跨出重要的一步了。我期待她接下來能繼續冒險,與孩子一起成長。
(點文字觀看全文PDF)

  在一個晴朗的午後,我難得和媽媽出遊,來到飯店的紀念品店逛逛。一位香膏專櫃的櫃姐熱切地說:「這款香膏不僅可以當香水擦在手腕、耳後,也可以塗在唇上當護唇膏。」我們從來沒用過香膏,努力的咀嚼著這些新資訊。
●溫柔打動人心的說話技巧
  「是像唇蜜那種東西嗎?」我不假思索的問。一問出口了就感到懊悔,好像問了一個蠢問題,好想挖個洞鑽進去。
  「對呀,它就像唇蜜,只是不會發光。」我愣了一下,懊悔、焦慮,彷彿被輕輕接住又輕輕放下。
  「這個味道實在是太甜了!」媽媽微微皺了眉。
  「沒錯,這種水蜜桃味的比較甜,這些花香味的您可以聞聞看!」一點都沒堅持,她立馬打開其他香膏蓋子。
  「這個包裝盒的花樣怎麼那麼怪啊?」我們打算把握買四送一的優惠,產品還有附一個包裝盒,嫌貨人就是買貨人,此時就是要充當一下奧客。
  「是的,這花樣的確有點怪,現在流行復古,所以他們是用這種像小瓷磚的包裝盒。」她一邊包裝一邊輕輕笑著。
  結果當然可想而知,我們捧著三個大盒子走出了店面,誰能抗拒這種從不反駁,順著你的心意,再延伸更多觀點的攻勢呢?
●順耳或逆耳?溝通有竅門
  身為心理師,大部分的工作就是溝通,我自己與個案溝通、聽著個案和其他人溝通,有時雙人以上諮商還能親眼見證他們是如何溝通,我覺得溝通有三種模式:
一、NO NO NO:
  不管聽到什麼,有些人習慣先反駁,在表達反對意見時,總是把「不是這樣的,我覺得應該要……」當起手式,習慣把NO放在前面。但仔細一聽,他說的好像也差不多嘛!那到底哪兒不對了呢?其實不是你說的不對,是他習慣先說NO。
二、Yes, but……:
  小時候爸媽一定曾經這樣告訴你:「雖然你碗洗了,可是你地還沒拖啊!」就是「Yes, but」典型的例子。
  基本上對方是認同你的想法作為,但總覺得還可以更好,習慣性挑出不足的地方,給人一種上對下,指責、挑剔的感覺,時間久了,聽者會認為自己怎麼做都不夠。原來,不是你不夠,而是他習慣加個BUT。
三、Yes, and……:
  這是我覺得最讓人舒服的溝通方式,就像那位銷售員說的:「對呀,它就像唇蜜,只是不會發光。」既沒有說我不對,也沒有讓我覺得自己是個笨蛋,只是順著我的問題,再多加了她的想法。
  也就是「你說的完全沒錯,只是我想表達的更多」。
  這種正向表達的方式,讓我們溝通起來更加愉快,效果自然會更好。
   有玩過堆積木的遊戲嗎?人際關係是一個尊重自己,也尊重別人的互動過程,先正面肯定對方,再補充自己的想法,別把對方的積木拿掉,而是再放上新的,你對我也對,溝通就會延綿不斷,持續向前推進哦!(朱芯儀心理師數位名片連結http://juliavc.tw/door)

(點文字觀看全文PDF)

  一位校長和我是舊識,十多年前他在擔任主任時,就曾邀我為學生進行生命教育的演講教學,今年他調回這所學校擔任校長,再度邀我前來,演講前,他提到十多年前我演講的內容,這讓我很受觸動,也感受到他的謙遜與用心。
  好話帶給人力量,這就是分享的魔力,不論什麼年齡,都需要好話來打氣。
●孩子會朝讚美方向成長
  他說小時候住在鄉下,每天只想玩,不喜歡讀書。有一天,當他玩得滿身大汗回家時,聽見阿嬤和姑姑在離他不遠的地方談話,有意無意地誇獎他,阿嬤說:「這個孩子越來越懂事了,我身體不舒服時,他會過來安慰我,實在很孝順」,姑姑也說:「我在忙時,他也會主動來幫忙。這個孩子將來長大了,一定會很優秀。」
  每次她們在說這些話時,他都能「恰好」聽到。
  聽到阿嬤和姑姑這樣稱讚自己,他的心裡覺得好溫暖。於是,他開始學著好好寫功課,幫忙做家事,溫柔地安慰長輩。後來,他真的長成了她們心中期待的好孩子。
  結婚後,他和太太也學習阿嬤和姑姑的方法,在離女兒不遠的地方談論著她的好,讓女兒也能聽到。
  生活中,我們往往看到這樣的現象:父母如果當面教導、訓示孩子時,總是難以收到好的效果。但是,當孩子從父母和別人嘴裡,得知父母對自己的愛與期望時,他就會加倍地努力,從而做出讓父母意想不到的好改變。
●建立安定正向親子關係
  安定及正向是教養子女的重要核心。
  對孩子而言,有太多的未知,太多要學習,日常生活相對是不安浮躁的;如果大人們的內心是安穩平靜的,就有足夠的能力去承載孩子的情緒。反之,就像是將一個物品放在不穩的桌子上,任何風吹草動,都有可能讓桌子倒下,上面的物品也連同一起傾倒。也因此,我們的內在越安定,給孩子的支持就越強大。
  那麼什麼是正向呢?正向源於尊重,是多用肯定、鼓勵、關愛、禮貌的語句;負面則多是命令、責備、質問、否定的話語,多出自於心中負向的觀念。因此想要責備孩子時,不如讚美孩子。讚美比責備的力量大得多了!讚美是信心的積累,責備是自信的摧毀!看見亮點,真心讚美,並不是討好或是溺愛,而是引導孩子看見並往亮點處走去,自然而然的會快樂的學習,獲得成就感。
  莫忘初衷,我們都希望自己是給予孩子力量的好老師、好父母。看見孩子的快樂笑容,就是當父母老師的最大的讚美。
  讚美、說好話一點都不難,以美麗的眼睛用心觀察,對方的優點隨處可見。可以用微笑,給予溫暖;用擁抱,給予熱情;大聲說出來,給予信心;寫張卡片,表達感謝。
  你說好話了嗎?給人讚美了嗎?
(點文字觀看全文PDF)

  當年向陳怡安老師學習生命對話時,他經常耳提面命,叮嚀學生們要寫「日知錄」,每天給自己一點時間,和當天的經驗、感受對話,並書寫下由其中得到的學習心得,讓自己每天在有自覺的完成中,實實在在活著。
  好幾次我都立志開始動筆,也為自己準備了精美的日記本,甚至挑選寫起來很順手的筆,寫了幾天,頂多兩個禮拜,就和日記本說再見了,過程中還曾認為是不懂書寫格式,請陳老師讓我們看看他寫的日知錄(甚至他還應學生要求將部分內容出版成《每日生命對話錄》一書),結果呢?我還是半途而廢。
  直到有一天,和王老師(也是陳老師的學生)一起上完課,回到飯店,臨睡前,看他取出稿紙,我問他:「你要做什麼?」他很平靜地說:「寫日知錄啊!」「你寫多久了?」我問,「有一陣子了。」霎時,「轟」的一聲,我被敲醒:「論輩分,他是我的師弟,竟然如此精進,那我……」,羞愧之心頓然升起,「我也要開始了」的聲音同時自心內湧現,奇妙的事就此展開,過往出現過的諸多理由,瞬間消失,也不須備齊精緻的文具,只要一小張活頁紙,一枝原子筆,就動筆了!
●即知即行,才能產生改變
  有時我們讀了很多勵志或激勵的書,知道好多改變、成長、轉化的知識與方法,也可能上了許多成長課程,學到各種可以讓生命轉彎、提升的具體方法,只是藥效似乎很短暫,於是,認為學得不夠,不自覺地要讀更多書,參加更多課程,而忘了自問:到底是知道太少,還是行動不足?
  曾經有位老師要求某位學員暫停參加他的課程,他說:「你連續參加了三年,我沒有看到你有何改變,也沒見到你在生活中踐行課程所學,好像只是喜歡來上課,你知道的已經夠多了,我想你需要暫停上課,將時間、精神花在實踐上,如果你真的如此做了,也許半年、一年後,你可以來班上分享實用後的學習與心得。」這一段話真是點出「知與行」的不同狀態,相較於「行」的費心費力,只是單純的「求知」輕鬆多了,畢竟,只停留在「知道」,可以不用負責任。
  王陽明曾說:「知是行之始,行是知之成」,知與行原是一體,雖然這句話的本意是重在道德意識和實踐,但用在一般的學與習仍具有啟示作用:如果深刻體認改變的重要性,真誠重視內在的呼喊,即知即行就在此刻,也是誠於自己,為自己負責的道德表現,請勇敢地做決定,將所知付諸行動,給自己踏出改變、轉化的重要一步!

(點文字觀看全文PDF)

  孩子出狀況時,是教養的關鍵時機,因為這都是深植於孩子成長記憶庫的「要事」,一個一個「要事」所帶來的經驗與感受、所體悟的心得,形塑出孩子的性格,是孩子未來與人、事、物互動的依據。每次事件中家長的處置合宜與否,比考試成績、技能、才藝,更能決定孩子的命運。
●不當獎懲助長患得患失
  很多父母為了孩子喜歡找藉口,甚至愛說謊而苦惱,孩子會找藉口、說謊背後的動機不外乎得到獎勵與逃避懲罰。所以,杜絕藉口與說謊最好的方法,就是「沒有獎勵也沒有懲罰」。
  孩子表現不錯時,只要摸摸他的頭,告訴他:「看來你真的很認真喔!」就可以了。因為要強化的,不是這個結果(例如考試滿分),而是他在過程中的付出與努力。一味強調結果(例如考一百分獎金一百元),會讓孩子患得患失,甚至最後不擇手段(例如作弊)以達成你所要的結果。
  肯定孩子對於外界人、事、物的連結與正面影響,有助提升孩子的自信心與歸屬感。例如孩子與家人一起爬山,並且幫忙揹東西,你可以說:「還好你一起來了,幫我分擔不少工作」;孩子主動整理房間後,可以說:「謝謝你,因為你辛苦一下午,讓我們的家整潔了。」
  當你問:「你是如何辦到的?」這句話時,你會看到孩子的眼睛放出光芒,喜悅地訴說自己的優勢(我的專注力有進步喔)、在過程中做了什麼,採取了什麼有效的方法(我這一次寫完考卷,有認真檢查三次喔)、或是值得感謝的人(要謝謝教練一直鼓勵我啊)。常問這句話,可以強化孩子正向特質與思維習慣。
●由自我鼓勵到自我負責
  所有對於孩子的鼓勵,最終目的都是歸向「自我鼓勵」。父母的職責,在讓孩子早日養成「自我鼓勵」、「自己做決定」、「自主行動」的習慣!為此,每次孩子有不錯的表現,不妨加入「你自己是不是也很開心?」這句話;讓「自己覺得不錯」,成為孩子最大的動力。
  而隨著孩子逐漸成長,懲罰的重要性與有效性會越來越低。孩子所有的行為,都必須面對「自然後果」與「人為後果」。例如玩弄電插座,「爸爸打你手心」是人為後果、「被電到嚇一跳大哭」是自然後果;早上遲到被老師罰站,是人為後果;遲到進教室時心理上的羞愧與焦慮,是自然後果。隨著年齡增長,孩子需要面對的,幾乎都是自然後果——學歷差起薪就比較低、太晚睡上班就會沒精神、脾氣差就會沒有朋友……
  況且,如果凡事懲罰掛帥,孩子最終會養成的,不是良好的品行與道德,而是「逃避懲罰的本事」。
(點文字觀看全文PDF)

  電影《魔比斯》(Morbius),敘述主角魔比斯與米洛,兩人自幼患有無藥可治的罕見血液疾病,體弱無力,不良於行,壽命殆難長久,因此同病相憐,結為至交。魔比斯後來成為名醫,在拚死一搏下給自己注入吸血蝙蝠的基因,不但治好痼疾,並且意外變身為具有蝙蝠特性的超能強者,但因嗜血,必須時常警醒自己維持善良的人性。米洛也仿效他注射蝙蝠基因,卻變成了冷血殘暴的吸血魔人。於是,情同手足的兩人,展開正邪誓不兩立的對決。
●從影劇角色理解一心二門
  《大乘起信論》提出「一心二門」之說,「一心」是指眾生當下的一念心,眾生心是真妄和合,分為二門:「真如門」是心的真如本體;「生滅門」是從心體而發生的作用,可以趨入虛妄,感召業苦,或者也可以返本還源,通向真理,解脫自在,大用無方,我們自當返妄歸真。
  在影劇中,自我善惡掙扎的內心戲,或者設定善惡對反的兩個角色,都可視為「一心二門」的具象表現,尤其特別藉由外貌或境遇相似的兩人,一人向善,一人向惡,展開善惡對決,善最終戰勝惡,更是「一心二門」極度戲劇化的演出。
  佛教在培養正能量上,注重「信、進、念、定、慧」五種善根:信念堅固、精進不懈、正念不忘、凝定專注、智慧明了,從「五根」可以增長一切善法。在轉化負能量上,則強調對治「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」五種惡毒的根本煩惱:貪欲、瞋怒、愚癡、傲慢,與對真理的疑惑不信,「五毒」會障礙遮蔽清淨光明的心性。
(未完…點文字觀看全文PDF)

【大事記】112年活動記事

■1月~12月/配合活動期程,發送心靈成長電子報。
■1、4、7、10月/發行第108~111期《泰山真愛家庭》雜誌,推廣家庭教育,提昇心靈成長。
■1月8日~12月2日/「書香彰化──與大師有約」講座,與彰化文化局合辦,王文華、王浩一、舒國治、郎祖筠、甘耀明、王政忠、吳晟、陳栢青、施昇輝、洪愛珠、文國士、番紅花等講師,巡迴彰化、伸港、田中、員林、花壇、溪州、二林、永靖、溪湖、秀水等鄉鎮市辦理,閱讀下鄉,民間與政府合作,發揮社教效益。3,854人次參與。
■1月11日/112年度第一次董事會議。
■3月、10月/辦理小泰山勵學獎助學金,於臺中市宜欣國小及彰化縣田中國小辦理,發予家境清寒成績優秀或遭家庭急難變故學生獎助學金,全年共發予262位學生。
■3月1日~6月30日/「閱讀齊力跑」小樹苗計劃,持續與宜欣、田中國小合作,培養運動及閱讀習慣,師生跑操場一圈累積一元閱讀基金,挹注學校推動活化閱讀計劃,共275,053圈。
■3月23日~5月12日/上半年「品德與教養」線上講座,與新北市政府教育局合辦,新北市義方國小、中信國小、江翠國中、安溪國中等校承辦,由謝淑美、羅志仲、柯書林、李儀婷等講師分享,引發父母省思家庭經營、親子互動,以身作則,1,489人次參與。
■4月11日~6月13日/第22期心靈花園父母成長線上讀書會,陳阿梅老師帶領,共十堂課,共讀《剛剛好的距離》,引領57位家長線上學習。
■4月12日、5月3日/「生涯導航」線上親職講座,由倪美英、陳乃菁談透過賞識、接納孩子,教出獨立、自信與具學習力的孩子。與新北市政府教育局合作,新北市重慶、中正國中承辦,545人次參與。
■4月20日~5月12日/上半年「生命鬥士說故事」座談,由生命鬥士江偉君、謝坤山至彰化縣草湖、漢寶、中正、廣興、太平、饒明等國小現身說法,啟發學子對人生價值觀的思考與探索,增進孩子克服困難的意志力、面對挫折的忍耐力,以及問題的解決能力,612人次參與。
■4月22日~6月10日/上半年「真愛家庭」線上講座,彰化縣田中國小、南郭國小、陽明國中、員林國中承辦,由施秝湘、吳志寧、陳志恆、林美琴等講師,談教養孩子應有的心態,拉近與孩子的距離。共905人次參與。
■4月29日~6月10日/「智慧生活」講座,持續與佛光山員林講堂合作,羅志仲、甘思元、王溢嘉分享內外在的清理、運動健護養生以及自我成長等面向,和聽眾共享智慧,創造身心健康的美好人生。768人次參與。
■6月14日~10月4日/「照亮心靈」線上講座,由洪蘭、郝明義、王浩威、戴念國、李明蒨、吳娟瑜、鄭振煌、李崇義、陳秀丹等各領域有識之士,分享專業與洞見。與人間衛視、臺北市立圖書館合作。14,868人次參與。
■6月21日/112年度第二次董事會議、第三次董事會議(第十二屆董事會籌備會)。
■7月4日、6日、20日/暑期「生命教育教師線上研習」,與新北市政府教育局合辦,板橋國中、中和國小承辦,舉行四場線上研習,內容由柯書林、錢永鎮、羊羊及蘇明進老師分享教師的心理調適、靈修經驗融入生命教育教學、繪本教育、班級經營等。共2,280人次參與。
(未完…點文字觀看全文PDF)

●2024「書香彰化—與大師有約」講座

時間:113年1月6日(六)下午2:30-4:30
講題:蔣偉文的美味人生
講師:蔣偉文(演員、主持人)
地點:彰化演藝廳(彰化市中山路二段416號)

時間:113年2月3日(六)上午10:00-12:00
講題:詩歌與生命故事分享
講師:任明信(詩人、作家)
地點:彰化縣文化局演講廳(彰化市中山路二段500號)

時間:113年3月3日(日)下午2:30-4:30
講題:時時刻刻微養生~打造全方位身心自癒地圖
講師:陳月卿(癌症關懷基金會董事長)
地點:員林演藝廳表演廳(員林市員林大道二段99號)

時間:113年4月13日(六)下午2:30-4:30
講題:我不是人生勝利組
講師:常富寧(體育主播、作家)
地點:田中國小禮堂(田中鎮中州路一段177號)

時間:113年5月18日(六)下午2:30-4:30
講題:小說與戲劇的寫演人生
講師:王瓊玲(中正大學中文系教授)
地點:員林演藝廳表演廳(員林市員林大道二段99號)

時間:113年6月22日(六)下午2:30-4:30
講題:舌尖上的風華:台灣飲食變遷
講師:謝金魚(輕歷史作家)
地點:秀水鄉立體育館(秀水鄉安東村瓦磘街17號)

時間:113年7月13日(六)下午2:30-4:30
講題:走一條文學式的銀色路徑─談老年修練與書寫
講師:簡媜(文學作家)
地點:和美鎮公所禮堂(和美鎮鹿和路六段337號)

時間:113年8月24日(六)下午2:30-4:30
講題:句點之後的故事
講師:大師兄(前接體員、作家)
地點:二林鎮立圖書館(二林鎮斗苑路四段626號)

時間:113年9月21日(六)下午2:30-4:30
講題:陪伴孩子高效學習:能自主、有策略、好習慣
講師:陳志恆(諮商心理師)
地點:埔心鄉演藝廳(埔心鄉員鹿路二段332號)

時間:113年10月5日(六) 上午10:00-12:00
講題:臺灣的飲食與文學
講師:朱振藩(飲食文學作家)
地點:永靖鄉公所禮堂(永靖鄉瑚璉路230號)

時間:113年11月16日(六)下午2:30-4:30
講題:因為文學,所以有夢
講師:彭樹君(作家、小說家)
地點:彰化縣文化局演講廳(彰化市中山路二段500號)

時間:113年12月14日(六) 上午10:00-12:00
講題:走讀舊城:從舌尖到筆尖
講師:劉書甫(飲食文學作家)
地點:北斗老人文康中心(北斗鎮光復里光復路216號)

主辦:彰化縣政府
合辦:泰山文化基金會02-25017722承辦:彰化縣文化局04-7250057#2336

※每場有機會獲得講師簽名著作、參加滿2場有機會摸彩;場次資訊以泰山文化基金會及彰化文化局網站公告為準。
公務人員及教師可獲得2小時研習時數


●《愛的藝術》線上讀書會
心理學之於人生很重要,佛洛姆《愛的藝術》是一本暢銷心理學,暢銷六十餘年,1956年出版至今仍是談論「愛」的經典著作。愛是可以學習的,愛的關鍵是「能力」,而非「對象」,愛的主要問題是「去愛」,而非「被愛」,它是一個人心靈品質的狀態,是為自己與他人創造生命感的表現。一起來跟佛洛姆學會愛。

研讀書目:《愛的藝術》埃里希.佛洛姆(木馬文化出版)
日期:113年2/21、3/6、3/13、3/20、3/27,週三上午9:30-11:30,共五堂課。
講師:劉亞菲(繪本譯者、閱讀推廣者)
對象:願意逐章仔細研讀,並在每週課程中分享心得,在生活中實踐者。
參加辦法:免費,於Google Meet進行,需先報名,書籍須自備,報名請至泰山文化基金會官網 https://www.taisun.org.tw