:::

真巧!我們都是人

分享到Facebook(另開新視窗) 分享到Line(另開新視窗) 分享到微博(另開新視窗) 分享到微信(另開新視窗) 分享到twitter(另開新視窗)  

真巧拷貝.png  本書結集心靈講座林宏熾、游乾桂、孫效智、鄭石岩、柴松林、曾昭旭、余德慧、賴其萬等八位學者專家的人生信念,他們對生命的觀照及生活態度,處處顯露出「對天」的敬服謙卑,「對萬物」的尊重憐恤、「對人」的關懷善意及「對己」的省思覺察,我們從字裡行間可以充分感受到那份柔軟、悲憫,追求真善美的直心,捧讀之際,令人跟著進入自己生命的思索反省,而對自己的生活態度、方向追求,似能更見明澈。

 

 

【篇目簡介】

生命的不可思議 ◎林宏熾 (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所教授)

你相信「生命是無巧不成書」嗎?你曾經巧遇某些人、某些事、獲得某些奇特的經驗,或者正當苦惱不解時,突然巧合地恍然大悟嗎?為何會有這些奇特的生命巧合經驗呢?「巧合心理學」能幫助我們解讀日常生活中的巧合事件,甚至進一步創造個人的生命奇蹟。

 

演活自己,演好人生 ◎游乾桂 (作家)

生是父母決定,死是上帝決定,人生的過程則由自己決定。在我的錦囊寶盒中,我分成兩個部分:我該要的、需要的和認為重要的,以及我不該要的、不需要的和認為不重要的。若能將這兩大項目區分得清清楚楚,就能找到最適合你的人生必需品了。若能如此,要演活人生真的不難! 

 

賺錢與花錢的新哲學 ◎柴松林(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創辦人)

賺錢,除了賺得實質的經濟報酬之外,更重要的是賺取無形的財富,包括個人與社會資產。自十八世紀工業革命之後,生產力提高,所得大增,但物質資源卻是有限度的;因此,人人皆有必要學習花錢與賺錢的新哲學,才能成為有尊嚴、充實、圓滿的生活者。 

 

同心共感,充實人生──一個醫者的自省 ◎賴其萬(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醫學教育講座教授)

每當年輕的醫學生問我,三十多年的行醫生涯裡最重要的心得是什麼?我總會回答:「我開始知道『說病人聽得懂的話』有多麼重要。」在台灣,醫病關係向來不平等,我們必須重新改善醫病關係,認清病人是人、醫生也是人,以建立正確的醫療觀念──醫師不止治病,根本是要治人。 

 

打造美好人生 ◎鄭石岩(作家)

小時候,媽媽曾告訴我:「人生就是這樣啊!每到一個階段,就會面臨新的困難;那時你就停下腳步,反省清楚後再決定下一步,自然就能走出你的人生大道來。」媽媽的話深深影響了我。直到如今,我仍確信媽媽說得沒錯! 

 
生命的根本動力與終極關懷 ◎曾昭旭(淡江大學中文系教授)

每個人能夠活下去,都是因為後有推動的動力,前有嚮往的目標,但是,一般人的動力都不是根本的動力,追求的目標也不是終極的關懷。
一般人的動力和目標並非你真正想要,而是外界環境硬塞給你的,你長期生活在這樣的氣氛中被感染、制約而內化。這樣的動力和目標當然大有問題。

所以,動力從何而來?目標如何設定?我們需要講究。 

 

追求生命智慧與心靈發展──個人、家庭及學校的生命教育 ◎孫效智(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)

人格愈統整、靈性愈清明,對於生命智慧就愈能有終極的了悟;而人生的終極智慧愈深刻,則愈能強化倫理思考與實踐能力;倫理思考與實踐的提升,復又增進人格統整與靈性發展。如此周而復始,便能在追求智慧的道路上正向循環、向上提升。 

 

面對生死的姿態 ◎余德慧(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教授)

面對生死的最佳姿態,就是讓現實和非現實都能並存並且感受,能自由出入其間;進入現實,你當然在乎自己;進入非現實,你就不在乎了。事實上,我們一直在現實與非現實的轉圜之間;活著,就是在這兩邊轉動;亦即,生和死早就和我們發生關係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