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命如果是一個旅程,那麼「到達」就是旅程的終點。然而在生命的旅程中,「到達」似乎不是火車到站那種身在一個地方的物理事實,而是內在的、對生命狀態的一種熟悉、瞭解與安適之心。它是追求幸福、抵達心靈彼岸的一個心理過程。
More未來的孩子需要培養機器人搶不走的競爭力。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,孩子得學會承擔自己的責任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,家長們要忍住不越俎代庖,孩子才能學到生存、生活的能力,也從中培養挫折忍受力,實現自我。
More發脾氣也就是「發怒」,中醫認為怒氣會產生肝膽濁氣。因此,發怒又稱為生氣,這是中醫的名詞,是「產生肝膽濁氣」的簡稱。所謂肝膽濁氣,是憤怒時產生的情緒垃圾,通常這些垃圾會存放在肝和膽的經絡裡。肝膽經絡裡垃圾過多時,就會往膀胱經流動,膀胱經是身體排泄垃圾的大排水溝,相較之下肝膽經絡就屬於上游的小排水溝,小排水溝裡堆太多的垃圾自然往大排水溝流。
More 免疫力是人體依靠自己力量來抵抗外來疾病的防禦機制,是人體中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。只要情緒穩定、減少負面思維,飲食作息有節,就表明人的正氣足,是抵擋疾病發生的關鍵。
另一方面,天地的變化時時都會影響人氣血運行的關係。中醫講天人合一,人與生物都是大自然的一部份,要活得健康就要服從天地運行的規律。當我們了解人可以依四時養生,春生、夏長、秋收、冬藏,遵循日出而作、日入而息的自然生活規律,那麼「虛邪賊風,避之有時」,我們在四季天氣的變化當中,就可以預防百病,讓疾疫不易生起。
正念可以安心,開啟智慧,了知自己的身語意三業與外在世界,趨吉避凶。
其運用可分四方面:禪修時專注於呼吸與每一個動作,日用平常專注於工作或最主要目標,緊急事件專注於呼吸與事件變化,臨終專注於內心。
禪修時,我們以呼吸為所緣境,專注在呼吸上,有另外一個念頭起來了,我們覺知那個念頭如何生起與消失,內心不離開呼吸這件事,或將心繫於佛號聲、咒語或是觀想上師等所緣境,不被其他的現象牽著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