:::

  第108期(2023.01發行)

分享到Facebook(另開新視窗) 分享到Line(另開新視窗) 分享到微博(另開新視窗) 分享到微信(另開新視窗) 分享到twitter(另開新視窗)  

(點文字看完整PDF)

 正念的「正」是正在進行式,「念」這個字是今天的心,也就是心在當下,念茲在茲。我們很多煩惱,跟注意力離開了當下有很大的關係。回到正念,可以啟動身心療癒,這是有學理根據的。
●一次多工,反而欲速不達
 小時候,我們常被告知要專心,如:專心寫功課、專心吃飯、專心上課,但是卻沒有人教我們怎麼專心。心不在當下,懊悔過去,焦慮未來,或是抗拒現在,心思散亂,這樣很難好好享受眼前的生活,感受生命的美好。
 早上一起床如果想到今天要做好多事情,恨不得快點把它們做完,壓力就會變很大。個人的時間與精力有限,面對堆積如山的待辦工作,也只能一件一件來,「一次只做一件事」,把注意力放在當下,一直是我奉行不渝的減壓秘方。
 活在當下,確實可以給我們很多很好的身心反饋,但是我們難免不自覺地遠離了當下,胡思亂想,手裡做著這一件,心裡想著下一件,洗碗時想著等一下要看電視。很多人以為,一個人可以同時做好幾件事情好像很厲害,看到別人一邊數鈔票,還可以一邊講電話,自己很難辦得到,是人家腦子特別靈光自己比較笨嗎?其實並非如此。
 科學家研究發現,人的大腦一次只能做一件事,無法「多工運作」。如果同時要應付好幾件事,大腦必須加快運轉,馬力全開,下意識催促自己快、快、還要再快,耳朵聽電話,眼睛看手數鈔票,腦子也不停在數字和講電話之間快速轉換,無暇喘息,這不僅加速大腦功能的損耗,長期下來也容易形成慣性,把自己當機器人,一開始工作就停不下來,甚至產生身心俱疲的焦慮感。久而久之,變得容易分心散亂,專注集中的時間很短暫。
 哈佛大學曾針對2250名使用手機者做過一個研究,每隔一段時間不定時發訊息給受測者,請他們回報現在正在做什麼,心情怎麼樣?研究發現,回報當下心不在焉或正在胡思亂想的人,心情多半不快樂,即使他在休息度假。而專注在正在吃飯、在走路,或正在專心做某件事的人,心態就比較平和、快樂。因此研究建議,如果我們要快樂,就得把注意力拉回來,專注與享受眼前的這件事。……
(點文字看完整PDF)

  快滿七十歲了!才知道「人」字,雖然只有兩筆畫,一撇代表好,一捺代表壞,好壞合體卻複雜無比。這是生而為人的特質,名叫「習氣」。習氣牽引,誰也做不了主。所以,人得「調心」以求提升,成為健康、快樂的善人。
●認清名利無常,安心自在
  人生有三個階段,初始是無知的單純,叫做「看山是山,看水是水」;中期因名聞利養,而山水模糊;最後,因閱歷多、江湖老,又回到看山是山,看水是水。人,歷程變化雖多,但脫離不了此三段式的輪迴。除非你悟得快,否則就是混混沌沌、糊里糊塗過一生。
  赤子之心,發自本性,沒有欺騙、虛偽,一切率直。及長,因周遭人壞,讓稚子跟著壞,因此,孟母三遷。學壞之後,漸入深淵。進到職場,互比薪水、計較名位;做生意則比獲利,少論義理,再也不是看山是山。
  追求名利,追求權勢,手段高尚者,稱為白道;手段卑劣,以邪逼善,人們稱此叫黑道。不論善惡皆有戰場,每天睜眼閉眼多在戰場搏命,人生歲月精華,就如此淪喪。所以日子過得悲苦,成也悲敗也苦,到算總帳時,才驚覺寶貴的純真喪失已久。
  紅塵滾滾,不外事與理,讓自己慢下來,心靜了,呼吸緩了,腦子清醒了,才能沒煩惱,日子自然幸福。即使無常來襲,因你「調心」已成,就能處變不驚。心若容苦,苦就化於無形,這叫理事相通。
  近年,疫災橫行、戰爭突降,無常惱人,人生哪能不苦?但人生又是苦中有樂,如何才能「火中取栗」順逆泰然?很簡單,只要去掉虛妄,安於當下,明白「有求皆苦,無求乃樂」。人吃三餐、睡一床,基本開銷少之又少,苦的是看不開,自己綑綁自己。若你富貴,自然過著富貴日子,若你一無所有,就不要強出頭,這叫自在。
……
(點文字觀看全文PDF)

  小女兒蝴蝶高中畢業前約了幾個同學去小琉球畢業旅行。
  「去小琉球要浮潛嗎?」我問。蝴蝶:「不浮潛。」我偷偷鬆了口氣。但是,她接著說:「我們要去深潛!還有划獨木舟。」我問:「安全嗎?深潛喔……」每個媽媽一定都能體會我此刻的心情吧!是不是接下來想說不要去吧!玩別的吧!危險啊!蝴蝶回我:「學校的老師介紹的深潛教練,安全的。」「好吧!有保險了嗎?」我開始教她找保險公司買旅遊險。她開開心心的旅行了五天,帶著滿是歡樂有趣的小島見聞回來跟我分享。
  去年因為疫情,大女兒荳芽在家上網課,蝴蝶學期結束時,要荳芽開車到學校幫她載行李回家。兩姐妹自己安排好時間,去了學校。老師看著才畢業沒幾年的荳芽開車回學校,對荳芽說:「妳媽媽心臟很大顆,敢這樣讓妳一個人開車上高速公路啊!」荳芽笑笑,回家當讚美說給我聽。
  暑假,蝴蝶成為了荳芽的學妹,到美國念大學。兩姐妹計畫好,荳芽留美國接蝴蝶,蝴蝶單獨飛,還有疫情,媽媽不要飛來飛去。我答應了。
  前幾天,和一個年輕的小朋友聊起這些事,廿五歲的她告訴我,她的媽媽絕對不會答應這樣的事,當年她甚至不被允許念外地大學。因為,媽媽看不見她,擔心。其實,在我看來,這個年輕女孩獨立、有能力,完全可以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很好。
  我想,這世界上少有不掛心孩子的媽媽。不管是二歲、二十歲,在媽媽心裡,就是個放不下的孩子。
  媽媽適度的關心,讓孩子知道自己是被愛著的,愛是祝福,孩子有了愛的祝福,會自信的追求自己的人生,完成自我。
  媽媽過度的擔心,讓孩子也跟著擔心受怕,瞻前顧後,綁手綁腳,自我設限。
......
(點文字觀看全文PDF)

  14歲的男孩在媽媽的陪同下來談話。出門前,重看了媽媽寫來的訊息,我覺得這個孩子沒什麼問題,其實不需要談話。
  這似乎也是我與其他孩子談話常有的感覺:孩子沒有問題,是大人覺得孩子有問題。當大人戴著有色眼鏡看孩子,對待孩子,久而久之,孩子便真的出現問題了,這實在是令人感慨萬千的事。
  但我已經答應談話,又與男孩的媽媽是好朋友,所以仍是出門赴約了。
  天氣甚冷,我穿了毛衣與羽絨外套赴約,卻見與我一般高大的男孩短衣短褲的,我問他:「這樣不冷嗎?」他說不會。
  還未開始談話,我與男孩在感受上即有如此大的差異,談話之後,在觀點、期待上的差異,恐怕會更大吧?有差異是正常的,也是令人欣喜的,我很期待看見彼此更多的差異。
  我與男孩談了一個半小時,談他在學校難以專注上課,談他與媽媽的關係,也談他是如何看自己的。我感覺這是個非常好的孩子,不僅稟性好,媽媽教得也很好,他與媽媽的內在非常靠近,可見媽媽下了不少工夫在改變自己。
  與男孩談完話後,我也與媽媽談了一會兒。過程中,媽媽流淚了,男孩在遠處見了,慢慢來到媽媽身邊,默默陪伴。看到這一幕,我很感動。
  談話結束後,我給媽媽回饋:青春期的孩子正在追尋自我,有時難免會犯錯,會衝撞體制,持續給予孩子愛與界線,孩子便能在犯錯中成長。
.....
(點文字觀看全文PDF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