雜誌PDF檔案下載
現代人見面時常會禮貌性問候:「吃飽沒?忙不忙?」即使對方愁眉苦臉,我們往往也不會停下來真正關切或傾聽對方的心聲,這種問候看似一種互動,其實卻很漠然疏離。人世之旅相遇即是有緣,為什麼不能以:「Hi,你幸福嗎?」來關懷問候,更貼近每個人內心的渴望!但幸福可以成為我們人生追求的一個目標嗎?我們該如何做,才能獲得幸福呢?(略) 簡單來說,快樂幸福並不能被追求或成為追求的目標,正是追求快樂的心態使人得不到快樂。人只有在缺少意義時,才會以追求快樂作為代替品。當我們愈是把快樂幸福當作目標,就愈錯失目標。只有找到自己存在的意義,並獲得自我實現時,才會發現通往幸福之路的入口! 追尋意義是人的基本需要,也是人生永恆與終極的探索。生活的每一天、每一刻、對自己的任何所作所為,我們都需要一個理由、一個意義來支撐,否則便覺得一切乏味、辛苦! 意義的失落,讓現代人的精神空虛、焦慮不安和不快樂,導致身心靈的問題。許多人焦慮失眠與憂鬱,靠安眠藥、百憂解過日子,遇到問題時,求神問卜,尋求各式各樣的外力協助開解,求的不外乎是安心與撫慰。但是當我們不安、困惑、迷惘時,為什麼總是習慣向外索求,而不是從自己的內心獲得力量?●從自我展開生命之提問 「我是誰?」是我們生命最大的迷思,它既是我們對生命意義最初的提問,也是我們對生命終極意義的探索。了解與回應「我是誰?」可說是最艱巨的心靈基礎工程,因為隨著成長,一個人的自我其實是不斷持續改變的動態「過程」,而不是一個固定的「結果」。 換句話說,對「我是誰?」的探索從來沒有一個恆常的答案,那個答案會隨著你生命的階段與人生際遇而改變,也會隨著你的進步成長和努力,一直調整。小時候的你,少年時期的你和成年以後的你;得意成功時的你,失敗落魄時的你,時時都會面對不一樣的自我評價。所以自我是一個動態變化的「過程」,無始無終,也是我們一輩子的功課。 「我是誰?」是我們對生命意義一切提問的起點。回應與說明「我是誰?」就如「溝通」,常被認為是一種本能,但其實並不如想像的簡單,因為我們的自我是和他人相互建構的。 當年在美國讀口語溝通碩士班時最難忘的一堂課叫「自我溝通」,第一份作業題目就是「你是誰?」同學們兩人一組,彼此相互提問「你是誰?」每人15分鐘;這是一個比想像困難很多的任務,通常要連續回應3分鐘都撐不下去。有誰能夠快速具體、正確與清晰地把自己說清楚、看明白? 了解「我是誰?」確實是一個不容易的功課。你為什麼會成為此刻的自己?背後的影響因素有如一張複雜的拼圖,其中有他人貼在你身上的標籤,也就是所謂的自我應驗的預言效應、原生家庭給你的影響,包含父母和重要他人為你設定的生命腳本,以及你自己對親密他人的角色模仿,其中更有父母教養方式的差異,當然也無法避免其他同儕和社會所造成的種種影響。(點文字觀看全文PDF)
有一次,父女閒聊的時候,他對我說:「我體悟到,人生最後還是得靠妳的專長過活。以妳來說,如果妳當個醫生,妳就是一個寫作的醫生;妳是個老師,妳就是一個寫作的老師。妳喜愛寫作,做什麼最後都還是會繞到寫作上的。」 也因此我對兒女的教育態度也一直如此。我堅信孩子只要找到自己、了解自己的擅長、優勢,就能找到自己的人生。 因此我的孩子從體制內轉到體制外,後來又回到體制內唸書,我一直都鼓勵他們找尋自我,不要在乎世俗的眼光、追尋跟別人一樣的目標。 我的「叛逆」人生其實並不壞,只是不在父母的掌控之下、沒有按照父母的看法去走。回過頭去看,如果沒有感到受操控,我又何嘗需要「叛逆」呢?(點文字觀看全文PDF)
我為孩子們說周利槃陀伽的故事。周利槃陀伽是佛陀的弟子,由於資質魯鈍,常受到別人的嘲笑,所以佛陀教他在掃地時背誦「掃帚」二字。雖是簡單的兩個字,但他卻記前忘後、記後忘前,想到「掃」就忘了「帚」,想到「帚」就忘了「掃」,因此苦惱不堪。佛陀慈悲地告訴他:「『掃帚』的意義就是去除塵垢。掃地,掃地,掃心地。」周利槃陀伽依著佛陀的教導,最後一念相應得了無上的智慧。孩子們聽了故事後,從此在掃地時,都會默念著:掃地,掃地,掃心地。 作文課時,小明認真地寫著,交出他的第一篇作文:「我喜歡上學了!我喜歡老師笑咪咪地看著我。老師看著我時,我好快樂!但是,不知道為什麼,我都一直流眼淚……」 老師對孩子好,孩子就看到「歡喜的鏡子」;老師嚴厲斥責孩子,孩子就看到「憤怒的鏡子」;要激勵孩子,鼓勵絕對比斥責、羞辱有效。孩子的上進心不是天生的,而是要培養的;有些家長在外為三餐溫飽奔波忙碌時,老師就得成為孩子的精神依靠和支撐力量,而不斷地鼓勵他、啟發他;因為身教是榜樣,言教是愛啊! 德國教育學家斯普朗格曾說:「只有在愛的溫度裡,教育才能成功,才能真正影響人的內心。當老師與學生相處時,愛的力量會透過互動和情感而散發出光芒!」愛需要有熱熱的溫度,才會有光芒、才能點燃學生的熱情!(點文字觀看全文PDF)
通常爸爸媽媽的困難點在於,我們也是人,也會生氣,偶爾情緒來了怎麼辦?這時請你記得這句話:「讓問題跑一會兒!」如前面孩子打翻奶茶的例子,應馬上告訴自己:「我要離開一下」,離開衝突的現場,離開那杯奶茶,然後問自己:「怎麼了?我是因那杯奶茶打翻感到生氣?還是要處理被奶茶弄髒的地板感到乏力?或者因小孩不聽話而感到不舒服?」讓問題先擱著,不要急著回應,你會想得更清楚,更能明智處理,待情緒平穩後再去開啟對話。 進入對話之後記得:「聽、核、心」這三步驟。「聽」是指「傾聽」,要全神貫注地聽,眼睛要看著孩子,如當下無法全心回應,可以跟孩子說現在正在忙,等一下會找五分鐘時間專心聽他說,而不是敷衍。「核」是指核對,藉由「複誦」讓他有所覺察,完全複誦他說的話,既可以表達傾聽,透過聲調改變,也可以是提問、核對;或「換句話說」,用不同的說法,譬如當孩子說:「哥哥打我!」可以問:「你被哥哥打了,剛剛有發生什麼事情讓你被打嗎?」幫他核對事件經過,不必急著給答案,也許當他說完自己也恍然大悟。 「心」就是用心欣賞,我們要欣賞的並不是事件、分數,而是他的認真、努力、能力表現,通常,你欣賞了孩子的認真,下一次他會更認真,你欣賞他的負責任,他會更加負責。所以在家庭裡推動用心欣賞,心與心的距離會拉近很多,家庭連結力會更強。(點文字觀看全文PDF)
喬丹曾和科比分享過一種神奇的感覺「the zone」,意指化境,也就是一旦進入到這種狀態,眼前的對手似乎都進入了慢動作模式,這時你可以隨心所欲的攻擊,而且籃框大的像大海,怎麼投,怎麼中。 然而我們都知道,要進入「化境」,除了苦練,別無他法。其實,在這個全球化的年代,能夠在各行各業出類拔萃的專家或職人,無一不是在自己的領域中苦練再苦練,然後進入自己的「化境」後,其他人都進入慢動作模式,讓他可以隨意得分。 記得我的第一本書熱賣後,第二本書的出版過程一波三折,而且市場的反應也不好。當下的自己,就像被現實的「壞孩子」撞倒一樣。於是,我成立自己的「晚餐俱樂部」,除了拒絕晚上的應酬,飯後不是讀書,就是寫稿,四年下來竟看了三百本書,又出了四本書,世界的籃框好像變得越來越大。 終於明瞭,Zone一直在那個地方,就看你願不願意為它付出。每個人都只有一輩子,一生能苦練進入一個化境,就足以「化」人生的逆境為順「境」了。(點文字觀看全文PDF)
我媽媽有一個很亂的更衣間,二十年來從未整理過,經年累月,直到連更衣間的門都無法完全打開。 我成為整理師之後,雖然也曾想幫她,但我還是一直忍到她主動開口求助後才出手幫忙,花了一整天的時間,買了很多收納籃,陪著她篩選衣服,一件一件的摺整齊。媽媽說:「小時候家裡環境不好,沒有衣櫃,所以始終不知道衣服該怎麼收納,婚後終於有能力弄了一個更衣間,卻還是依著兒時的習慣把衣服堆在層板上。」 老一輩的人甚至有嚴重的囤積癖,於是這些人也就這麼習以為常地在亂七八糟的家裡長大了。有些人也許一輩子都不會發現原生家庭帶給他們的影響,直到在他們的人生中發生了某些事情,才會開始體悟到整理的重要性。(略) 常有人以為「整理」,只是處理空間的問題,其實不然,因為過程中常會碰觸到許多心裡解不開的結,先處理掉那些,空間才能處理好,解決了這些,人生或許能海闊天空,邁步向前了!(點文字觀看全文PDF)
因此,我想邀請父母先思考一個問題:家中是否也有容易情緒化的大人?如果有,孩子回應、表達情緒的方式,多少會受影響。 再者,可以思考這個問題:孩子有情緒時,大人如何應對呢?大人是如何看待情緒的?孩子可以有情緒嗎?許多大人都回答我:「當然可以。」但他們所謂的「可以」,都是有但書的,像是:希望孩子不要那麼容易有情緒,希望孩子「鬧」情緒的時間可以更短一些。這些但書,其實都意味著「不可以」、「不接納」。 之所以如此,通常是因為我們從小被灌輸一種根深蒂固的觀念:有情緒是不好的、不對、不健康的、有害的、丟臉的、軟弱的、無濟於事的……。這個觀念沒有更新,我們便不可能健康回應情緒,無論是自己的或者他人的。不健康地回應情緒,只會讓情緒堵在身體之中,無法流動,久而久之,便會積累更多情緒,有些人會情緒化,其實是這樣造成的。 更新觀念不僅止於知識上的更新,更要在身心上有所體驗。也就是說,需要深刻體驗到:唯有讓情緒自由地來,情緒才會自由離開。有了這樣的體驗,大人才能健康面對自己與孩子的情緒。(點文字觀看全文PDF)
我們從來就不知道自己做了什麼小事,會在他人心中留下如何深刻的印象,所以,做好生活的細節,應該也要成為一種刻意練習與隨時保持的習慣。 同理心不是什麼玄妙的能力,它本來就在我們的生活周遭,它是與人和諧相處的核心,任何人都喜歡與溫暖且能為他人著想的人相處。同理心,就是讓我們從著眼於小我的利益,轉而向大我的需求望去。在這過程中,有覺察情緒的練習,有換位思考的能力,有感知他人需求的柔軟,有採取行動的實踐力。 孩子的未來,就是一個少子化的社會。我們與其擔憂孩子的未來,倒不如好好教會孩子同理心,教他們與他人、與環境共好,如此,他們的未來生活環境才會更好。(點文字觀看全文PDF)
今年的照亮心靈講座在八月份起辦理,呼應疫情所帶來的挑戰,以「變局與契機」為總主題,全面採線上講座,第一場由心靈工作者賴佩霞主講「好好說話,溝通好幸福」,她從歌手、藝人跨入身心靈領域,本場細說自己因為探索原生家庭與婚姻關係問題,從鑽研「心理學」而走上推廣「非暴力溝通」之路,按照「觀察、感受、需要、提出請求」四個步驟,練習好好說話,避免人際衝突,也能善用溝通表達,善待自己與身邊的人,人人都學會這個技巧,能看見良善本質,避免衝突,活出幸福。 第二場由演說家吳娟瑜老師闡述「一生不能錯過的幸福感」。關於快樂,有「自然的快樂」和「合成的快樂」,二者所帶來的快樂感相同,但前者易得易失,是外在的,後者是靠自己,這種快樂會更長久而珍貴也不易抹滅,它是每個人天生擁有的能力,吳老師分享自己生命成長的經驗,鼓勵大家透過「認知、調整、適應、接受」的過程,從心上下功夫,創造幸福感。(點文字觀看全文PDF)
●照亮心靈講座─變局與契機【線上講座】時間:110年10月6日(三)下午2:30-4:30講題:你想活出怎樣的小鎮講師:何培鈞(小鎮文創負責人)時間:110年10月13日(三)晚上7:00-9:00講題:從「整理」談自省、親密連結與放下講師:何安蒔(中華心希望空間整理顧問協會理事長)時間:110年10月27日(三)晚上7:00-9:00講題:你快樂所以你成功─新時代的壓力調適講師:馬大元(身心科醫師、作家)時間:110年11月3日(三)晚上7:00-9:00講題:微霞與桑榆──面對老的勇氣講師:陳亮恭(台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)線上講座,請先上網http://www.taisun.org.tw報名,活動前以mail傳送觀看連結,請務必確認報名資料填寫正確。演講結束後,由報名序號中進行摸彩,有機會獲得講師著作。將視疫情管制情況,調整人間衛視錄影排播場次。洽詢:02-25017722泰山文化基金會。●書香彰化時間:110年10月2日(六)上午10:00-12:00講題:文學從說好一個故事開始講師:許榮哲(編劇、小說家)地點:埔鹽鄉圖書館(埔鹽鄉員鹿路二段60號)時間:110年10月23日(六)下午2:30-4:30講題:看見做工的人講師:林立青(作家)地點:溪州鄉圖書館(溪州鄉溪下路四段556號)時間:110年10月30日(六)下午2:30-4:30講題:物用即美:我的餐桌器物學講師:葉怡蘭(飲食旅遊作家)地點:彰化演藝廳(彰化市中山路二段416號)時間:110年11月6日(六)下午2:30-4:30講題:在旅行中發現故事講師:郝譽翔 (臺北教大台灣文化研究所教授、小說家)地點:員林演藝廳小劇場(員林市員林大道二段99號)時間:110年11月20日(六)下午2:30-4:30講題:走讀海岸風華的身影講師:柯金源(導演)地點:伸港鄉圖書館(伸港鄉中正路89號)時間:110年12月4日(六)下午2:30-4:30講題:輕安自在做大人講師:張曼娟(作家)地點:彰化演藝廳(彰化市中山路二段416號)免費講座,入場採實名制,有人數限制,詳情請洽彰化縣文化局04-7250057。若因疫情有變動,會公告在彰化縣文化局及本會官網。具公務員、教師身份者,每場可核予研習時數2小時。●父母成長線上讀書會透過共讀及成員分享經驗,研討父母們教養上的問題與困境,共同開創雙贏的親子關係!時間:110年10月19日~12月21日,每週二上午9:00~11:00,共十堂課共讀書目:《薩提爾的親子對話》李儀婷著作者舉生活實例,運用對話工具轉換失控的教養情境,跨越慣性應對,帶你走進孩子的心,邁向新的應對姿態,找出每個負向行為背後的潛在正向資源。利用孩子的過去,解決孩子的未來。講師:陳阿梅(台北大學社工系兼任講師)對象:重視親子溝通品質,願意學習實踐新教養方法的家長;書籍自理。以會議軟體進行,須事先至泰山文化基金會官網報名(www.taisun.org.tw),請先下載Google Meet,洽詢02-25017722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