:::

  第82期(2016.07發行)

分享到Facebook(另開新視窗) 分享到Line(另開新視窗) 分享到微博(另開新視窗) 分享到微信(另開新視窗) 分享到twitter(另開新視窗)  

  我在彰化縣二水國中教書,這裡擁有豐富的生態和文化背景,有後山、八堡圳、跑水節、集集火車線……等,我一直深信城鄉之間不存在差距,而是「差異」,因為教室之外到處都是「黑板」。
  幾年前的梅雨季,我正在教室上課,突然下起傾盆大雨,那場大雨劈哩啪啦地,讓整間教室成了輕快活潑的打擊樂現場,淹沒了正在被我解析的課文,同學的眼睛也都被外面的雨吸引,我順著他們的視線看過去,二水、斗六連著一片田疇,台灣海峽似乎就在那片迷濛之外;而竹山方向則峰巒疊嶂,阿里山、玉山彷彿就躲在山嵐之後。
  看到這片雨景,我突然不知道自己為何這麼用心解說「課文」之美,明明眼前就有一篇好文章,放著不讀,卻想方設法地想從課本來找到「美」。當下,我馬上闔起課本,跟同學說:「我們到走廊去閱讀!」他們驚訝的表情我到現在還記得,不過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們閱讀美景的表情,還有之後反芻出來的心得,身歷其境之後的文字之美,不是因為雕飾,而是因為「真」。我相信所有的文章都是作者的生活經驗,要國中生跳過生活經驗,直接感悟作者的世界,「美」便成為天馬行空的平行世界。
  於是我開始著手規劃「教室之外的教室」課程,把學校周圍的環境空間變成另類教室,這種教室很天然,甚至就是學生的生活、文化環境,學生可以很輕易地徜徉其中。如〈飲水思源〉這一課,就到二水的傳奇人物──林先生廟上課,沿途順便解說八堡圳的由來,當我們沿著八堡圳走,似乎也走進先民的軌跡,走進屬於二水人的飲水思源課文裡。

(點文字看全文PDF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