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生是剎那念頭的累積,心念有力量也有方向,用什麼眼光看世界,世界就變成那個樣子,關照自己的身心狀態,從覺察自己開始,自我覺知,調伏內心,用正向感恩、真善美的心念付諸行動,開啟善的循環,讓世界更美好。本系列邀請自然醫學、哲學、輔導、心理、工程、養生、佛學等各領域的專家,依自己的專業及人生體悟進行闡述。
每個孩子有其天賦、特色,需要有能力的大人珍視,引導其探索、不斷地自我開創、更新,發展其天命。當師長們對生命的意義有更深層的體會,積極去實踐,便能成為學生的生命楷模,讓孩子在愛與信任中成長、學習,成就每個孩子。教師是弱勢孩子最大的依靠,孩子會成為現在的樣子,有其背後的因素,孩子呈現的問題,是教學成長及改變的契機。教學現場有許多令人感動的故事,值得頌揚及交流。
歐美國家重視生命尊嚴,不強迫為生命末期的人實施插管灌食、維持只有呼吸心跳的「生物式生命」。英國女王伊莉沙白二世去世前兩天,仍然站著出現在電視機前,這是多麼優雅的下臺身影;推廣善生善終理念的陳秀丹醫師呼籲大眾「人生無常,把握當下,拒絶殘酷的仁慈,適時放手才是真愛。」
歐陽立中原本是高中教師,因為喜愛寫作和演說,立志成為作家、演說家,他出書、開課、受邀演講,都是因為「有閱讀當後盾」,走出一條自己的路。一般人的閱讀,僅只是輸入,若進一步能思考、應用,把閱讀所得再輸出,能讓身心富足,翻轉人生。
管教不是控制,剛剛好的管教是孩子背後的支持力量。管教過度,會變成操控或壓迫;如果不足,會形成溺愛或放縱。親職作家尚瑞君以十幾年的母職經驗,分享她的教養與教育的想法、心法、方法與作法,避免父母的不安與焦慮,弱化了孩子的能力與發展,讓孩子帶著父母的愛,勇敢走自己的路。
在對話時,我們總期待對方改變,目標導向的話語,無法碰觸內心、帶來改變。李崇義老師提醒,別急著改變別人,先觀照自己的內在,讓感受穩妥落地,先靠近自己,才能靠近對方,打開彼此覺知的鑰匙,在自己身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