:::

  第81期(2016.04發行)

分享到Facebook(另開新視窗) 分享到Line(另開新視窗) 分享到微博(另開新視窗) 分享到微信(另開新視窗) 分享到twitter(另開新視窗)  

  談個人幸福與道德有何關係?相信很多人沒有想過,有時即使你未跟人互動,也會產生道德的問題,譬如有一個人跑到深山裡隱居,從來不跟人接觸,人家也會問,他在那裡有沒有破壞環境?任何時候,只要你的行為會影響到他人,就會產生道德的問題,這就是一種行為規範。簡單地說,道德就是在和別人產生互動時,會考慮到別人的利益和感受。所以只要有兩個以上的人相處,就可能涉及道德。
  請不要小看了道德,以為它跟我們的幸福無關。比如騎單車的通勤族,把車子停在捷運站外面,再轉乘捷運回家。下次去牽車時,有時會發現自己的腳踏車籃子被人丟進垃圾,很不高興,如果他把垃圾撿起來,順手再丟進旁人的腳踏車籃子中,豈不是讓下一個人心情也不好?如此一個接一個,一件垃圾就製造出這麼多怨怒,這個社會還能保持和諧嗎?
  再舉另一例子,去餐廳吃飯,你會不會擔心菜不乾淨?拿筷子翻一翻,看起來沒有問題,但是也有可能在廚房炒菜時,菜中掉入不潔異物,廚師看了只是撿起來,照常端上桌給不知情的客人吃。如果你不想碰到這種事,必須期待餐廳裡每個工作人員都要有點道德。
....
  所以為了安全起見,請大家共同遵守道德很重要。一個有道德的社會,會讓人自發性覺得做任何事,有義務考慮他人及社會整體的利益,而不只是個人一己的幸福。這就是史懷哲所稱關心良善行為的「倫理」。


(點文字看全文PDF)

  親子之間的愛本來就在,只是受許多的觀念、傷害、習氣與家族能量等因素影響,阻礙了原本的交流,以下是幾種會造成愛的連結發生障礙的狀況:
 一、評價與論斷:我們心中有個畫面,認為「理想的父母」應該如何,如媽媽不應該重男輕女等。其實換個角度想,我們可以不認同父母的某些行為,但無須用自己認為的標準去衡量他們,對他們賜予我生命這個事實仍應心存感謝。
 二、停留在過去的傷害:如曾被嚴厲責打或忽視而心生怨懟。我們可以這麼思考:我願意開始看見並照顧過去受傷的內在孩童,我可以學習如何成為珍視內在孩童的有愛父母,同時明白父母給我的已經足夠,其餘的我會自己創造。必要時我可以帶著受傷的內在孩童尋求療癒。
 三、抗拒接受父母的命運:孩子不忍見父母受苦,於是承擔父母的受苦與責任,扮演父母的父母之角色,但往往又懷有怨懟。
 四、困在家族能量的糾結中:例如父親很怨恨祖父,孩子承接這股怨恨不接受父親。
 五、捲入父母間的問題:如看到爸爸有外遇,所以同情媽媽、排斥爸爸。

●回復家庭序位不再受苦

  對有些人而言,要能覺察與面對以上障礙並不容易,這個覺察並非觀念上的說服,而是能夠發自內心的真誠面對才會有力量,所以必須經由學習與療癒,重新理解與釋放傷痛……等等歷程,才能「接受」。有時,這樣的歷程甚至需要好幾年的時間,只要願意朝著這個方向移動就是和好的開始。可以跟父母產生心理上的連結,就是跟我們的生命源頭有愛的交流,將會如同樹木扎根大地一樣,獲得滋養與力量。
  對於父母長輩的問題,可以建立新的態度是,尊重家庭的序位,父母是大人,我們是小孩,小孩沒有能力去解決大人的問題。願意謙卑地把大人的問題歸還給大人,才能開啟屬於自己的人生,不會捲入上一代的受苦模式。

(點選文字看全文PDF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