:::

  第103期(2021.10發行)

分享到Facebook(另開新視窗) 分享到Line(另開新視窗) 分享到微博(另開新視窗) 分享到微信(另開新視窗) 分享到twitter(另開新視窗)  

  現代人見面時常會禮貌性問候:「吃飽沒?忙不忙?」即使對方愁眉苦臉,我們往往也不會停下來真正關切或傾聽對方的心聲,這種問候看似一種互動,其實卻很漠然疏離。人世之旅相遇即是有緣,為什麼不能以:「Hi,你幸福嗎?」來關懷問候,更貼近每個人內心的渴望!但幸福可以成為我們人生追求的一個目標嗎?我們該如何做,才能獲得幸福呢?
(略)
  簡單來說,快樂幸福並不能被追求或成為追求的目標,正是追求快樂的心態使人得不到快樂。人只有在缺少意義時,才會以追求快樂作為代替品。當我們愈是把快樂幸福當作目標,就愈錯失目標。只有找到自己存在的意義,並獲得自我實現時,才會發現通往幸福之路的入口!
  追尋意義是人的基本需要,也是人生永恆與終極的探索。生活的每一天、每一刻、對自己的任何所作所為,我們都需要一個理由、一個意義來支撐,否則便覺得一切乏味、辛苦!
  意義的失落,讓現代人的精神空虛、焦慮不安和不快樂,導致身心靈的問題。許多人焦慮失眠與憂鬱,靠安眠藥、百憂解過日子,遇到問題時,求神問卜,尋求各式各樣的外力協助開解,求的不外乎是安心與撫慰。但是當我們不安、困惑、迷惘時,為什麼總是習慣向外索求,而不是從自己的內心獲得力量?
●從自我展開生命之提問
  「我是誰?」是我們生命最大的迷思,它既是我們對生命意義最初的提問,也是我們對生命終極意義的探索。了解與回應「我是誰?」可說是最艱巨的心靈基礎工程,因為隨著成長,一個人的自我其實是不斷持續改變的動態「過程」,而不是一個固定的「結果」。
  換句話說,對「我是誰?」的探索從來沒有一個恆常的答案,那個答案會隨著你生命的階段與人生際遇而改變,也會隨著你的進步成長和努力,一直調整。小時候的你,少年時期的你和成年以後的你;得意成功時的你,失敗落魄時的你,時時都會面對不一樣的自我評價。所以自我是一個動態變化的「過程」,無始無終,也是我們一輩子的功課。
  「我是誰?」是我們對生命意義一切提問的起點。回應與說明「我是誰?」就如「溝通」,常被認為是一種本能,但其實並不如想像的簡單,因為我們的自我是和他人相互建構的。
  當年在美國讀口語溝通碩士班時最難忘的一堂課叫「自我溝通」,第一份作業題目就是「你是誰?」同學們兩人一組,彼此相互提問「你是誰?」每人15分鐘;這是一個比想像困難很多的任務,通常要連續回應3分鐘都撐不下去。有誰能夠快速具體、正確與清晰地把自己說清楚、看明白?
  了解「我是誰?」確實是一個不容易的功課。你為什麼會成為此刻的自己?背後的影響因素有如一張複雜的拼圖,其中有他人貼在你身上的標籤,也就是所謂的自我應驗的預言效應、原生家庭給你的影響,包含父母和重要他人為你設定的生命腳本,以及你自己對親密他人的角色模仿,其中更有父母教養方式的差異,當然也無法避免其他同儕和社會所造成的種種影響。

(點文字觀看全文PDF)

  我為孩子們說周利槃陀伽的故事。周利槃陀伽是佛陀的弟子,由於資質魯鈍,常受到別人的嘲笑,所以佛陀教他在掃地時背誦「掃帚」二字。雖是簡單的兩個字,但他卻記前忘後、記後忘前,想到「掃」就忘了「帚」,想到「帚」就忘了「掃」,因此苦惱不堪。佛陀慈悲地告訴他:「『掃帚』的意義就是去除塵垢。掃地,掃地,掃心地。」周利槃陀伽依著佛陀的教導,最後一念相應得了無上的智慧。孩子們聽了故事後,從此在掃地時,都會默念著:掃地,掃地,掃心地。
  作文課時,小明認真地寫著,交出他的第一篇作文:「我喜歡上學了!我喜歡老師笑咪咪地看著我。老師看著我時,我好快樂!但是,不知道為什麼,我都一直流眼淚……」
  老師對孩子好,孩子就看到「歡喜的鏡子」;老師嚴厲斥責孩子,孩子就看到「憤怒的鏡子」;要激勵孩子,鼓勵絕對比斥責、羞辱有效。孩子的上進心不是天生的,而是要培養的;有些家長在外為三餐溫飽奔波忙碌時,老師就得成為孩子的精神依靠和支撐力量,而不斷地鼓勵他、啟發他;因為身教是榜樣,言教是愛啊!
  德國教育學家斯普朗格曾說:「只有在愛的溫度裡,教育才能成功,才能真正影響人的內心。當老師與學生相處時,愛的力量會透過互動和情感而散發出光芒!」愛需要有熱熱的溫度,才會有光芒、才能點燃學生的熱情!

(點文字觀看全文PDF)

  通常爸爸媽媽的困難點在於,我們也是人,也會生氣,偶爾情緒來了怎麼辦?這時請你記得這句話:「讓問題跑一會兒!」如前面孩子打翻奶茶的例子,應馬上告訴自己:「我要離開一下」,離開衝突的現場,離開那杯奶茶,然後問自己:「怎麼了?我是因那杯奶茶打翻感到生氣?還是要處理被奶茶弄髒的地板感到乏力?或者因小孩不聽話而感到不舒服?」讓問題先擱著,不要急著回應,你會想得更清楚,更能明智處理,待情緒平穩後再去開啟對話。
  進入對話之後記得:「聽、核、心」這三步驟。「聽」是指「傾聽」,要全神貫注地聽,眼睛要看著孩子,如當下無法全心回應,可以跟孩子說現在正在忙,等一下會找五分鐘時間專心聽他說,而不是敷衍。「核」是指核對,藉由「複誦」讓他有所覺察,完全複誦他說的話,既可以表達傾聽,透過聲調改變,也可以是提問、核對;或「換句話說」,用不同的說法,譬如當孩子說:「哥哥打我!」可以問:「你被哥哥打了,剛剛有發生什麼事情讓你被打嗎?」幫他核對事件經過,不必急著給答案,也許當他說完自己也恍然大悟。
  「心」就是用心欣賞,我們要欣賞的並不是事件、分數,而是他的認真、努力、能力表現,通常,你欣賞了孩子的認真,下一次他會更認真,你欣賞他的負責任,他會更加負責。所以在家庭裡推動用心欣賞,心與心的距離會拉近很多,家庭連結力會更強。

(點文字觀看全文PDF)

●照亮心靈講座─變局與契機
【線上講座】
時間:110年10月6日(三)下午2:30-4:30
講題:你想活出怎樣的小鎮
講師:何培鈞(小鎮文創負責人)

時間:110年10月13日(三)晚上7:00-9:00
講題:從「整理」談自省、親密連結與放下
講師:何安蒔(中華心希望空間整理顧問協會理事長)

時間:110年10月27日(三)晚上7:00-9:00
講題:你快樂所以你成功─新時代的壓力調適
講師:馬大元(身心科醫師、作家)

時間:110年11月3日(三)晚上7:00-9:00
講題:微霞與桑榆──面對老的勇氣
講師:陳亮恭(台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)

線上講座,請先上網http://www.taisun.org.tw報名,活動前以mail傳送觀看連結,請務必確認報名資料填寫正確。演講結束後,由報名序號中進行摸彩,有機會獲得講師著作。將視疫情管制情況,調整人間衛視錄影排播場次。洽詢:02-25017722泰山文化基金會。

●書香彰化

時間:110年10月2日(六)上午10:00-12:00
講題:文學從說好一個故事開始
講師:許榮哲(編劇、小說家)
地點:埔鹽鄉圖書館(埔鹽鄉員鹿路二段60號)

時間:110年10月23日(六)下午2:30-4:30
講題:看見做工的人
講師:林立青(作家)
地點:溪州鄉圖書館(溪州鄉溪下路四段556號)

時間:110年10月30日(六)下午2:30-4:30
講題:物用即美:我的餐桌器物學
講師:葉怡蘭(飲食旅遊作家)
地點:彰化演藝廳(彰化市中山路二段416號)

時間:110年11月6日(六)下午2:30-4:30
講題:在旅行中發現故事
講師:郝譽翔 (臺北教大台灣文化研究所教授、小說家)
地點:員林演藝廳小劇場(員林市員林大道二段99號)

時間:110年11月20日(六)下午2:30-4:30
講題:走讀海岸風華的身影
講師:柯金源(導演)
地點:伸港鄉圖書館(伸港鄉中正路89號)

時間:110年12月4日(六)下午2:30-4:30
講題:輕安自在做大人
講師:張曼娟(作家)
地點:彰化演藝廳(彰化市中山路二段416號)

免費講座,入場採實名制,有人數限制,詳情請洽彰化縣文化局04-7250057。若因疫情有變動,會公告在彰化縣文化局及本會官網。具公務員、教師身份者,每場可核予研習時數2小時。


●父母成長線上讀書會

透過共讀及成員分享經驗,研討父母們教養上的問題與困境,共同開創雙贏的親子關係!

時間:110年10月19日~12月21日,每週二上午9:00~11:00,共十堂課

共讀書目:《薩提爾的親子對話》李儀婷著
作者舉生活實例,運用對話工具轉換失控的教養情境,跨越慣性應對,帶你走進孩子的心,邁向新的應對姿態,找出每個負向行為背後的潛在正向資源。利用孩子的過去,解決孩子的未來。

講師:陳阿梅(台北大學社工系兼任講師)

對象:重視親子溝通品質,願意學習實踐新教養方法的家長;書籍自理。

以會議軟體進行,須事先至泰山文化基金會官網報名(www.taisun.org.tw),請先下載Google Meet,洽詢02-25017722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