:::
~  

電子報

來自使命感的勇氣【泰山身心成長之友電子報802】(2022/09/08發行)

  我在台灣念台大歷史系,然後去了美國,在哈佛大學繼續做歷史研究,從在台灣的後期就開始大量閱讀中國大陸的史學研究資料。很長一段時間,我認定我的人生目標,就是留在學院裡,繼承台灣的老師、美國的老師他們走出來的研究道路,在中國歷史的理解上,努力做出突破來,然後將我的知識與技能再教給下一代的歷史系學生。

More

給泰山身心成長之友:2022(下)北區及中區線上親職講座即將登場,歡迎參加。(2022/08/31發行)

泰山文化基金會2022下半年「品德與教養」、「生涯導航」、「真愛家庭」等系列親職講座提供家長線上學習。自九月二十四日起,將由陳鴻彬、第五德嘉、吳志寧等專家學者,有如何當個可愛父母、青少年的網路上癮及如何引導孩子找到興趣,培養面對未來的能力等面向切入,歡迎一起來學習!

More

親情的理性與感性【泰山身心成長之友電子報801】(2022/08/22發行)

  「防人之心不可無」古有明訓,這種防備針對外人是可以理解,若是對屋內的家人則不然。小時候父母教導手足要兄友弟恭、孔融讓梨,大人也儘量做到不偏心,但成年後,各組家庭、各有責任,若是界線不清,帶來的困擾就不是單純一、兩句話可以講得清。
  親情界線的門檻很低,但仍需有基本的底線,這其中有如下五種界線:

More

看見我們的島——拍出山林之愛【泰山身心成長之友電子報800】(2022/08/11發行)

  幾年來,在採訪現場,不論是以照片或影片作紀錄或創作,總會去思考要以哪一種結構的視覺張力,才能還原現場,呈現問題?
●環境仍需更多關愛眼神
  紀錄片能加強環境議題呈現的深度,也較能多元傳達環境的變遷與時間軸線的比對。另一方面,環境問題的傳達與探討,必須跟著社會人文的脈動,貼近大眾閱聽習慣,才能達到更有效的溝通,對於被紀錄的議題有所助益。

More

攝影也是一種修鍊【泰山身心成長之友電子報799】(2022/07/21發行)

攝影是我這輩子的核心工作,因熱愛而擁有好能力,又因認真而做得更好,缺點是因而狂傲、執著。因不知謙虛可貴,終於遇到了大挫折成為所謂「無業」遊民。
●當下錯過無法再重來
  以攝影當做修鍊的媒介,攝影就是法寶,因為按下快門的當下,即種因得果。世上各種報應,以此為最。當下是什麼?那個真實立即有圖為證,錯過了,再也拍不到了「那個」當下,果是甜是苦自知最明。過去無法拍,未來不能拍,只有當下那個剎那,不是嗎?

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