:::
~  

電子報

陪孩子探索人生與自我【泰山身心成長電子報769】(110/9/9發行)(2021/09/09發行)

 寫了幾本陪伴孩子成長的書,得罪不少老朋友。因為他們的老婆不時拿我當例子給他們壓力,其實大可不必,我覺得家長一定要放輕鬆,只有父母快樂自在,孩子才會有安全感,也才能正常的學習與成長。
  周邊許多當爸爸的朋友都比我辛苦多了,從幫忙餵奶到接送孩子上下學、指導功課,樣樣都做,而我只是當個自然觀察家,向來只看不動手。因為我很同意精神科醫師王浩威所說,只要做夠好的父母,不必做完美的父母,身為父親也不必擔心做得不夠多,只要像山一樣存在就好了。

More

看開、提起、放下─人生的全贏之道【泰山身心成長電子報768】(110/9/1發行)(2021/09/01發行)

  每個人都有夢想,或者夢想統治天下,人人都聽我話;或者夢想成大功立大業,名垂千古;或者夢想賺大錢,五子登科;或者夢想盡情發揮才華,當科學家、藝術家、運動選手;或者夢想晴耕雨讀,逍遙過一生;或者夢想成仙做神,長生不老。
  有夢最美,但夢易醒,美不持久。古今中外,死而無憾者幾稀!唯大智大悲者堪能,人生最大的功課便是學習如何理性與感性平衡。
  《金剛經》提供了這種全贏的策略,既可以夢想成真,又可以自在無礙。策略為何?用大家常掛在嘴上的口頭禪來說,就是三句話:看開,提起,放下。

More

吃營養食物,享瘦健康【泰山身心成長電子報767】(110/8/19發行)(2021/08/19發行)

  依據國民健康署公佈的《每日飲食指南》的圖,你必須要注意到每一類食物的建議攝取份量規定,政府這樣規定最主要原因是人們對於營養的需求會因為性別、年齡、身高與體重…等因素而有所不同,因此每一個人要依據每日飲食指南的規則,先找出自己的實際建議攝取量,藉由以下四個步驟你就能很簡單的知道自己一天該吃多少食物:
1. 找出健康體重:從《每日飲食指南》手冊」找出自己的「健康體重」落在哪個範圍內,是需要減重或者是要均衡飲食健康過每一天。
2. 了解自己活動強度:一個人一天活動量的多寡與熱量需求有關,如果你動得越多,就會消耗更多能量,要活就要動,要減重更要動,每天動和偶而動對於卡路里消耗,是不同的。
3. 確定自己熱量的需求:接下來要依性別、身高/體重與活動程度,就能找出一日熱量需求。
4. 確定六大類食物的建議份數:依熱量需求,查出六大類食物的建議份數。
相信依不同份量去吃不同食物,一定可以健康過每一天。

More

從內心發掘快樂泉源【泰山身心成長電子報766】(110/8/13發行)(2021/08/13發行)

  我和大家一樣,求學、工作、結婚、生子……看似一切順利,可是捫心自問,仍有個情緒黑洞,又深又遠,探不到底部,也不明究竟。後來,在兩個故事裡,我終於找到「不是真心快樂」的源頭。
●第一個故事:木炭籃的啟示
  印度小男孩希望和爺爺一樣有學問,他問:「讀《薄伽梵歌》有意義嗎?為何我不懂大部分的內容?」
  爺爺拿起家中的木炭籃給小男孩,並且說:「去河邊,裝滿水回來。」
  小男孩努力了好幾回,裝滿的水總是漏光光,洩氣不已的小男孩說:「爺爺,不管怎麼做都沒用哩!」
  爺爺慈祥地回答:「仔細看哦!籃子變怎麼樣了?」
  小男孩仔細一瞧,原來籃子空隙多根本裝不了水,可是跑了好幾回,籃子卻被洗濯得乾乾淨淨。
  爺爺說:「你現在讀不懂《薄伽梵歌》,但是慢慢地,這些經典內容會淨化你的身心,讓你得到好的影響喔!」
  原來成長的過程,我也有過小男孩式的急躁,急於成功,急於看到成果,因而疏忽內化修身的重要。「急不得也」的成長,才能透視快樂的真諦,才能明白「過程」比「結果」更重要。
●第二個故事:葛登活不下去的啟示

More

從認識自己開始,學習與他人對話【泰山身心成長電子報765】(110/7/30發行)(2021/08/02發行)

  盧森堡博士認為,每一個人天生都是友善、溫暖的,不會沒事就開口罵人、講出難聽的話,把自己搞得沒人愛。漸漸長大後之所以會說出傷人的話,使用上述這些暴力型語言,往往是後天學來的習慣。你我很可能都一樣,從小聽慣了類似的語言,長大後不知不覺跟著講,也就順理成章。
  因此,我們完全沒發現這些語言會傷害自己身邊的人、激起對方的反感,進而引發衝突。而當衝突發生,我們也常會認為挑起爭端的是對方,不是我們自己。事實上,即便爭端真的是因對方而起,但也與我們的回應方式有關。
  我之所以跨入身心靈領域,一開始是因為跟母親的關係處不好,又因為父親長期在生命中缺席,造成我心理上的疏離感,後來走進婚姻面對接踵而來的問題,更讓我急欲擺脫痛苦的人生。於是,我開始在心理學尋找線索,慢慢學習跟原生家庭和解,也處理了許多兒時的傷痛。
  在接觸心理學之後,我開始展開自省與自我對話,成為了今天更健康、豁達的人。不過我也發現,如果只是專注在「做自己」,在誠實表達的過程中,雖然能找到心理的平衡,但往往也容易刺傷他人,尤其是身邊最親近的家人、好友、工作夥伴。有些家庭會因此而發生糾紛,很多職場上不必要的誤會也因此而起。於是,我接著又踏入非暴力溝通的領域,研習如何增進「對外」的關係,如何與別人進行良善的溝通。

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