:::

  第77期(2015.04發行)

分享到Facebook(另開新視窗) 分享到Line(另開新視窗) 分享到微博(另開新視窗) 分享到微信(另開新視窗) 分享到twitter(另開新視窗)  

  假設孩子回家開始打噴嚏、流鼻水還咳嗽,媽媽第一句話就說:「早上叫你穿衣服你偏不聽,感冒了吧!」甚至說:「看吧!這下咳嗽,咳死好了。」雖然愛之深,責之切,但這樣一來,孩子也無從感受到父母隱藏在責備裡的深切愛意,這就成了負面的貢獻。
  正面的貢獻是一種愛的滋養,給他吃飽穿暖,滿足他的生活需求之外,當他有挫折的時候,牽著他的手,看著他眼睛,當他掉眼淚的時候,抽一張面紙給他擦擦眼淚,這就是一種正面的對待,讓他感覺到愛的滋養,這樣的孩子成長之後,不管是對自己或他人,都會是一個負責任的、具有自我肯定特質的孩子,因為他的內在很篤定知道自己擁有愛,因此對人也會心懷感恩。他欣賞自己,也會去欣賞別人,他接受自己,同時也能接受並信任他人,所以當他慢慢長大之後,他的生命力是豐富的,是喜樂的。
  相對的,如果你對孩子總是提供負面貢獻,也就是負面的傷害,如前面例子所舉,當孩子感冒咳嗽了,就叫他「咳死好了」,讓他心靈受傷,甚至不聽話就動輒打罵,彷彿他天生就是麻煩精,專愛找你麻煩,這對他都是一種痛苦的成長經驗。這樣帶著傷痛成長的孩子,對自己和他人都會抱持否定的態度,既不能信任自己,也沒有辦法去信任別人,對人充滿懷疑及排斥,愛攻擊又愛批判、抱怨,形成一種扭曲的、匱乏的生命,無法與人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。

(點文字看全文PDF)

  每個人的人生,到頭來還是得自己面對,中年危機到來,只有自己能體會,別人未必了解。十幾二十年的工作,收入穩定,壓力還好,但要說是夢幻工作也談不上了,每日到了下班時間,總是頻頻看錶等打卡,下了班慵慵懶懶沒衝勁,然後周而復始,一天過一天。
  步入中年的前後幾年,是人生的第二次青春期,腦子再次升起風暴,對自己對未來重新評估與擘劃。我是誰?我要變成怎樣的人?我想做出怎樣的事情?十七、八歲的困惑,再次浮現。中年不一定有危機,但多少會想到:「人生就這樣了嗎?」這樣的問題。危機就是山丘,越過去,新的風景展現;越不過,只好退回原點。
  處在中年危機之中,茫茫不見前路的人,會像自我認同渙散的青少年,追逐短暫的感官刺激、小團體認同,自我麻痺。中年外遇,酗酒,追逐名牌名車,賺了錢還要賺更多錢,掌聲還要更多掌聲,其實都填補不了內在的空虛。
  度過中年危機的關鍵,在於找到除了自己與家庭之外新的生活目標。中年以後,如果注意力還是聚焦於自己周遭,跟年輕時一樣,人生的衝勁就會疲軟消風。一個人的生命與前途有限,族群的繁衍無窮,雖然自己逐漸老去,但看見更多生命過著更好的生活,就會看見無數個自己,重新年輕、不朽。

(點文字看全文PDF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