:::

  第74期(2014.07發行)

分享到Facebook(另開新視窗) 分享到Line(另開新視窗) 分享到微博(另開新視窗) 分享到微信(另開新視窗) 分享到twitter(另開新視窗)  

  面對「少子化」的情形,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肝寶貝,不論食、衣、住、行,甚至心理和情緒壓力都被照顧得很好。然而,這些被照料得很精緻的孩子,「長大」卻成了他們的難題。
  在這個「慢熟」的氛圍中,延長了父母對子女「忍不下心」、「捨不得」的關愛,這是一種很特殊的親子互動,父母放不下孩子受苦,孩子也不願面臨成長的學習和社會壓力,繼續配合著父母的安排、照顧,漸漸地,長不大的孩子,變成了父母的甜蜜負擔。而長得大的孩子,便自我展翅高飛,因為父母早已提醒他:「找到自己的興趣,好好發展,爸爸和媽媽會把自己照顧好,未來不會成為你的負擔!」
  新世代的孩子,往往被教育得很明白自己的需要,更清楚自己的權益,這也是上一輩很感歎的部分:「他們很自私,把自己顧好就好,從未想到我們這些做父母的需要……」、「我孩子還要我們需要什麼自己要講清楚,他不可能花力氣去猜想我們要什麼?而且即便講出來了,並不代表他一定能實現,因為他還要看自己的狀況來評量、決定……」
  這些例子,不禁令人反思,無條件的愛,只為教養出這種本位主義很強的孩子嗎?或者我們可以在養育過程中,適時地教育孩子參與家務,偶爾也可以拒絕他的要求,在互動的關係中,教育他知所進退呢?

(點文字看全文PDF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