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心經》為什麼有這樣的魔力?經文給了我們一條思路,以空性的智慧,坦然接受一切境界,順境不執著,逆境不恐懼,維持正念正知的清明,樂觀積極以對,這就是圓滿的境界。
劉君祖老師從學奉元書院,鑽研中華經典近四十年,1991年起開始於社會各界講授易經及其它經典,宗旨為經世致用。以易學為核心骨幹,將四書五經貫串為一思想整理,並旁通於諸子百家與佛道經典。近十年來更在兩岸大學授課及演講,暢談金融風暴後的嶄新世局,兩岸和平、中美及貨幣戰爭等問題,充份發揮易理分析及精準預測,獲得熱烈回響。 著有:《從易經看孫子兵法》、《從易經看老子道德經》、《從易經解金剛經》、《從易經解心經》、《天道驚險人驚艷:易經的第一堂課》、《易經密碼第八輯:易經六十四卦的全方位導覽》、《易經之歌:易經繫辭傳》、《知機應變:易經的決策智慧等》幾十部書,著作等身。
攝影構圖要美,需要斷捨離,要有取捨,用減法,讓畫面簡潔,主題突出。在對的時機按快門,化美好為永恆。拍出好照片,原則很簡單,難在花時間去實踐;簡單的事,重覆做它千萬遍,確確實實就不簡單。 拍照失敗,誰按快門誰負責,天經地義。人生失敗,誰負責?當然是自己。對焦,才會清晰;穩定,才不會模糊,做人、做事皆是如此。
疫情烽火裡,莊子抵萬金。如何在喧囂塵世裡澹定心神,學會從傳世經典中複製幸福,不會因為世界停擺,你就停擺;不會因為環境惡劣,隨之惡劣。遊心、學愛與愛養此身,在最艱難的處境中,心靈、身體、情愛的修為,仍持續前行。
台灣的產業演進過程中,曾經為了經濟發展,輕忽了對環境的衝擊,為此付出龐大的代價! 從事攝影記錄工作多年,柯金源導演一本初衷,努力呈現影像紀錄的本質與價值,感嘆大自然的美麗壯闊與色彩,很難以影像媒材忠實再現,但是環境記錄的意義在於促進人類了解自然脈動;呼籲大眾用一點心力,落實環境永續,維護環境正義與自然平權,看見新的風景,實踐生命的價值。
東方家庭受傳統孝悌觀念的影響,界線觀念較西方人模糊,親人之間常不分彼此,稍不注意就侵犯彼此心理、情緒、空間、時間等界線。應如何拿捏分寸、進退有據?國際演說家吳娟瑜建議新時代的家庭,看重家人的感覺和需求,理性而不失情感、平和地表達自己的界線準則,跳脫受責備時防衛或攻擊的心態,不累積負向情緒和罪疚感,以讚美代替批判,「妙解親情習題」讓壓力紓解,化不可能為可能,也讓家庭糾結鬆綁,闔家歡喜。